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结合中国传统道德原则和规范,分析了西拉斯·马南人生中三次重要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指出了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爱别人的人才能长久地得到别人的爱。  相似文献   
2.
乔治·爱略特深受天文学研究的影响,在创作早期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时将19世纪天文望远镜观测的原理、应用及影响渗透到人物关系的描摹中。她分别以望远镜观测捕捉光线及望远镜反射入射光线的原理、望远镜观测者的精神迷失和天文学研究扩展人的思维与认知来架构麦琪的情感经历。望远镜观测式叙事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创作中的科学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奠基石之一,大多数的西方学者都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代表作《亚当.贝德》更显示了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基督教文化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可以应用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亚当.贝德》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在此,读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探究乔治.爱略特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对神学的否定,一是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前一种倾向在乔治·爱略特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代人文主义的一个缩影。她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反映着在宗教危机的大背景下,个人如何得以摆脱由之带来的焦虑和绝望,实现更完美的人生。她对神学产生怀疑,但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并没有做出直白的批判。爱略特创作中的怀疑与徘徊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学不仅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更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女性创作传统的国家。曾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作家,如范妮·伯尼、勃朗特  相似文献   
6.
常晓丹 《出版广角》2016,(10):41-43
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刊登的关于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学接受”的研究方法,分析《米德尔马契》被中国评论家和读者接受的现状、热点及其转向,并指出这部小说在中国引起小众出版热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原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成长故事的情节框架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是人类普遍情感和集体无意识的再现,影射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对原型的模仿激活了读者潜在的成年体验,成就了作品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乔治·爱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爱略特的作品特点及其女性观,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爱略特的创作生涯,以及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虽然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一直以来被列为经典作家,但她的经典小说也具有通俗特色:一,她的小说取材于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反映了通俗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二,其主题主要围绕当时女性感兴趣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展开,反映了通俗小说的世俗化审美观的特点;三,她所运用的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也体现了通俗小说的模式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