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0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乡愁情结是台湾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女性特有的气质,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女性乡愁学在坛上开了日后4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是每次来到彩云之南的大理,在为她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沉醉时,心头却总能涌起淡淡的乡愁。我知道,这一切,都和儿时的记忆有关。岁末年初,北方正值寒冬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大理,来到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来游览崇圣寺,来瞻仰崇圣寺三塔。大理的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而冬天的大理更是让人期待。试想,一个人从山寒  相似文献   
4.
5.
乡愁是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和期盼,而乡愁教育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接地气的重要内容,且中小学校是乡愁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乡愁教育,以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家乡、爱乡亲、爱乡土的良好品质,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散文写作曾经因为作家主体意识的模糊而使散文文本价值本身出现了普遍碎片化倾向,灰色记忆、苍白想象成为一种惊世流弊,备受诟病。新的时代语境下,散文写作寻求与现实社会、人类精神对接的渠道,透过现代人精神飘逸的表象,回避逼人的热闹与喧哗,通过对人类温情世界的追求与探访,表达作家的人性关爱,展示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开放日那天,我和初一(3)班的同学向家长展示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乡愁》,获得了在座家长的好评。课堂上,师生突破了“乡愁”诗人余光中精心营造的那种万千海外游子低回怅惘的绵长乡关之思,一同在快乐氛围中自我陶醉、尽情展示、口味着文学作品这一永恒的主题——乡愁。静下心来细细回想,那堂展示课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草堂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缘于长期的漂泊和草堂生活的相对安定,草堂诗呈现出与其他阶段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写了大量饮食方面的诗。诗中大部分是从琐碎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乐趣,暂时放下不得志的苦闷,享受当下的自足与闲适的生活,有些诗中也蕴涵忧国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在不同的学校听过不同的老师讲初中语文<乡愁诗二首>(作者余光中、席慕容),也曾在<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9期)上看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让学生写"乡愁是……"的诗句作为该堂课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大概是想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尝试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可是这个设计在教学实际中却未必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