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汉简的"民间性"问题向来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以往人们在从汉代教育、官吏选拔制度等因素讨论此问题时,忽略了汉代的书法理论.然而,当我们直面历史,回到当初的文化语境时,汉代书论告诉我们:对于书法的各种定性似乎是不存在的,所谓官方书法、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之间的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  相似文献   
2.
朱熹夫子(1130—1200年)凡享71年的生命历程,其中为官不到10年,从事讲学和著述长达40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贡献和儒家学术领域的建树,主要是在福建期间做出的。八闽的山水滋养了这位祖籍徽州的学者,他对于福建文教的回报也是巨大的。朱门弟子在福建多达164人,其中建阳就有99人。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是存在于通感之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卫夫人《笔阵图》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博雅、精深的书法及书论作一种阐释,从而体现出通感隐喻的特征及其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国藩书法研究成果较少。20世纪80至90年代,曾国藩书论研究者认为曾氏书法的大源为理学,他在书艺上强调功利性与艺术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21世纪以来,学界基本一致认为曾氏书法的大源是道学,因之形成了曾氏书法阴阳美学说。继而展开曾氏书论研究并将曾氏书论成因向纵深推进,认为曾国藩书法思想与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湖湘文化等紧密相关。总体而言,近30年来的曾国藩书论研究方法相对单调,研究视角相对局限,曾国藩书论的当代价值转换研究尚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5.
马起来 《收藏界》2012,(8):79-84
沈周《桐荫乐志图》轴绢本设色纵137厘米横86厘米"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闲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这是明代杰出山水画家沈周在他创作的《桐荫乐志图》上的自题诗。咏物抒怀,诗情画意,生动地表达了画家清居闲适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骨”是六朝书论的核心范畴,多指对书法笔力的要求。六朝书论中“骨”论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美的根本在于力美。六朝书论中“骨”论的兴盛,缘于汉末魏晋人物品评的风习,也缘于六朝文艺批评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写字曾是曾国藩日课的三大内容之一。他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泛到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之路。由乾坤大源,曾国藩深刻而具体入微地推出了他的书法阴阳美学说,对于当时的南北书派之说也有独到的认识。曾国藩十分重视用笔,认为雄奇加淡远,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曾国藩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苦心追求的书法艺术因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的视阈》不是一部狭义的书论,而是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表述。这部著作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的多方关系中,以一种理性的自觉探讨书法艺术,并通过书法这个视角重新审视人生、艺术,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丰瞻的、有意义的复合体。王升教授提出的诸多新论点、新观念非常值得其他学科的学人研究,并从中获得启迪。  相似文献   
10.
有宋一代,各种艺术形式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诗歌与方面取得了有别于前人的开创生成就。苏轼作为当时最伟大的人,除了在诗歌与书法上取得极高的创作成就外,还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追求神韵之美、讲究简淡风格和提倡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契合。本将对这些理论的内在契合之处及其成因作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