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讯     
《小学生》2006,(7):95-95
最近,考古人员在新疆发现了—件物——“习字残片”,一张纸上整齐地用毛笔抄写着五言诗《咏鱼》。专家经过研究说,这是一个唐代的孩子所完成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2.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3.
4.
《出版史料》2007,(1):47-47
京剧“霸王别姬”剧目广受人们欢迎。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一曲呜咽缠绵的悲歌。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在收入此诗时注释说:“虞姬和歌竞似唐绝句矣,故不录。”按虞姬的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汉春秋》)学者沈玉成著文《虞姬和五言诗》,认为“虞姬是五言诗的最早一位作家”,指出这首“即兴创作的五言诗,而文学史上却不见提及,这似乎有点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韭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相似文献   
6.
本列举了鲍照多首诗歌以及其他诗人对他的评价,说明了鲍照对中国古代乐府诗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肇泉 《老年教育》2006,(11):38-38
东晋画家顾恺之有一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洋,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情感方式、审美意识和道德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是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作为产生于宗法社会的思想,它也完全体现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夫权社会的需要,它的糟粕更多地体现在妇女观、婚姻观方面,表现出残酷的非人道主义的倾向。从上古时的“三礼”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婚姻也即夫妇伦理作了许多极端不平等的规定。特别是儒学独尊的汉代,从《春秋繁露》到《汉儒通义》,从《白虎通义》到《女诫》对夫妇伦理作了更…  相似文献   
9.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0.
鲍令晖以鲍照之妹为人所知,其作品虽数量有限,但有其独特之处,拟古诗注重雕琢词句,对仗工稳,大量使用对偶句,在格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五言小诗有唐诗风味,这些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文学史尤其是妇女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