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解决农民工正式产业工人的身份待遇问题做了最新的明确表态。其实,早在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就已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政府已经承认了农民工的工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怀特海的名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而不是其它。在此意义上,教育即德育,所以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而作为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德育阵地--班级管理,也必须是道德的。但班级的产生,却不是为了学校德育。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目标是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产业工人。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班级的这一文化"基因",仍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而企业是产业工人的直接管理者,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负有重要责任,从企业管理制度变迁探究其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关系能够为产业工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借鉴。选取H省Z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借助劳动过程理论构建企业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探究Z企业在建厂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国企改制以及国企改制后三个发展阶段中关于人的管理要素和关于事(物)的管理要素的特点,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管理要素对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存在的不同影响,根据这些关系及影响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打造一支与其相匹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但实现此目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进行全方位提升。当前,由于校企合作、师徒制、激励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效果大打折扣。N市在产业工人的技能引入、技能提升、技能成熟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鉴,应从构筑多部门协调联动体系、激发企业技能提升动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6.
7.
这里曾经是一座用铁与火铸造的钢铁城市,数百万产业工人曾经为这座城市赢得过"共和国之子"的功勋称号.林立的厂房、浓烟喷薄的烟囱、上下班时如潮水般的自行车流,曾经是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工人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教育》2006,(6):11-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表明,2004年,全疆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为9.2万人,仅占产业工人总数的5.8%。 为说明新疆技术工人缺乏的状况,一位政协委员还举了一个例子,2004年2月24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才市场上,新疆某精密铸造公司以1.2万元的月薪招聘高级技工,以2万元的月薪聘请首席工人,结果至今无人揭榜。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工人据测算70%以上来自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普遍陈旧,越来越不符合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以相关数据论证了构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并且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就Z省R公司的田野调查发现,行政支持和市场驱动的学徒制实践形成了企业内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二者以项目制为核心特征,在运行过程中,依托学徒制实践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整体成效十分有限,并呈现出师傅难当、学徒难留且趋于形式化、工具化的名实分离的明显困境。鉴于当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困境,现代产业工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一步转换思路,建议从转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投入方式、改变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模式、更新产业工人的劳动观念等方面探索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