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富地活着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杨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他胸闷气短,以为自己生病了,经睿智的女医生点拨才知道,自己只顾步履匆匆地走,却把灵魂遗落在了某个地方。他遵照女医生的建议,等到了不停追赶他的灵魂,从此,他们长久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在窝里吃老鼠的猫头鹰对夜莺说:"不要在你那棵荫凉的树上唱歌了,到我洞里来让我吃掉你."夜莺回答说:"我生来就是为了在这里唱歌并嘲笑你的." 郑筱萸与药商们本应该是夜莺与猫头鹰的关系,可是,郑筱萸终究没有抵挡住猫头鹰的诱惑,抛弃了"唱歌并嘲笑"的职责,投进了猫头鹰那无底深渊.  相似文献   
3.
Ent 《当代职校生》2014,(10):44-44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主要靠的是伏尔泰的三手转述。目前可能性比较大的猜测是,牛顿也许真的见到了苹果落地,但是苹果的作用在他晚年“讲故事”的时候,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4.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中国观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还是专制国家;中国的伦理道德是理想社会的基础还是专制暴政的纠偏器;中国人的品行是诚实有礼的还是狡诈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问题的不同看法,是由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学术立场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出自伏尔泰的名言,似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人发声的底气所在.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权利与权利间是平等的,所以谁也无权干涉别人.似乎只要尊重这份权利在先,就能获得舆论场的百花齐放,同时一片祥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批判宗教神学世界观的历史功绩作了客观评价。伏尔泰的批判武器是自然神论,这种自然神论是摆脱神学的简便形式,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无神论形式。今天研究这种反神学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欧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以后 ,把人们的思想从“天国”拉回到了“地面”。大大激发了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积极心理状态。人们的思想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逐步解放出来 ,终于敢于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真相 ,渴望去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 ,以便谋求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成长 ,人们需要发展科学技术 ,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进步。 1 6、 1 7世纪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在西欧获得蓬勃的大发展、大进步。十六世纪时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个推翻了当时教会认定绝对正确的“地球中…  相似文献   
8.
早在16世纪,法国的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法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作家蒙田把中国看作是“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一股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伏尔泰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2007,(9):48-48
伏尔泰机智脱险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到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伏尔泰被抓起来,带上绞架台。幸亏他的英国朋友赶来,大叫:“他是学者,不参与政治,不能把他处死!”“但他是法国人,是法国人就该死。”愤怒的那群人吼道。两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不是我平时阅读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我细读了两遍。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二次阅读真的就像和老朋友重逢一样,我读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