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的嬗变,指出了体认传播观是对透明传播观的传承和延续,又强调了对其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的同时往往极力强调谬误的主观性,并把是否具有客观性作为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这种对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的认识有失偏颇,真理和谬误作为主体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立的,二者有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否具有客观性并不是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用到诸如打开、放松、声音位置、呼吸支持等常用术语。不可否认 ,这些常用术语有较强的概括性 ,有利于歌唱者对歌唱的整体把握。但如果我们对之理解不当 ,或是思维片面 ,则有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使声乐学习走进死胡同。一、打开声带是发声的振源体 ,它位于喉头中。声带的振动产生基音。而艺术的歌唱仅有基音是不够的 ,它要求喉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下 ,基音在口腔、咽腔、头腔等共鸣腔里发生共鸣 ,这样 ,我们通常就说声音打开了。要建立打开的发声状态并不难 ,可以尝试着用鼻子象闻花一样深吸…  相似文献   
6.
"闲愁"解     
情感充盈、敏感、细腻,乃是诗人的本色;而在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当中,又以愁苦优伤,与诗歌渊源最深.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中,多有"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其一)、"愁思之声要妙"(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愁自是诗中料"(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一类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高僧传>的神异叙事,既具有类型专设的形式特征,又构建了文本多维渗透的格局.佛性体认和高僧们悲人救世的人文情怀一起昭示了其神异叙事的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8.
谁在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运动被描述为革命性的浪潮。“浪潮”不仅意味着全球化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而且意味着全球化将人席卷于其中。对此全球化运动,有人欢喜有人恐惧。欢喜认为全球化带来了民族和个体发展新的机遇,而恐惧则相信它是民族和个体认同的最大危机。但对于全球化任何一种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是肤浅的、无济于事的。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超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理解并进入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孙毅 《外国语文》2023,(1):31-42
隐喻是一种人类通用而不自知的认知方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的诞生。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血/blood是人体组成重要的营养物质,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本研究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血(blood)”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归纳总结汉英血液隐喻相同之处,并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得出汉英血/blood隐喻具有包括亲属关系、残忍暴力、辛勤劳动、颜色、情感、人物与盟誓在内的七大相同意象,以及词素搭配、投射范围、使用频度等方面文化脚本的精细差异,并借此探究汉英语言中血/blood隐喻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体认地名学     
地名是人们为便于言语交际为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它记载着历史的年轮,反映着生活的轨迹,常被学界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学旁涉诸多学科,特别是语言学。本文基于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尝试建构“体认地名学”,以能从理论上更好地解释人们在命名地名过程中所遵循的“体认原则”以及“突显”和“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