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亲历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一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一线教师的内心,这固然可喜。然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仅仅停留在"怎么教"的层面,让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内在思路的把握,缺少对生本学情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为学生而教,这就使得教师要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的过程中会  相似文献   
2.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是一句行话,也是我们备课时的一贯主张和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翻转课堂"之风兴盛,虽技术形式上语文课堂难以实现全面翻转,但"先学后教",课堂上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理念为大家所接受,"学情"才真正走入一线教师群体的视野。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使学情分析作用于教学设计,影响于课堂活动,是大家目前比较困惑的地方。教授《一滴眼泪换一  相似文献   
3.
正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如梦令》一课,感受颇多。一、课题引入,通读全词盛老师擅长课前热身,先由"词牌名"中的"词"字,巧妙导出"词"在这儿不是词语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老师接着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孩子比较这首词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让孩子明白: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每句字数不一定一样;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为了引领学生感知词的音韵,盛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生个体试读全词,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时而击掌  相似文献   
4.
依学而教     
正我主张"依学而教",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规律和状况而教,点拨引导而非单向讲授。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针对性和个性的,才有可能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的。最近参加一个语文教学研讨会,我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在探讨如何"教"的同时,非常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实在是一大进步。以往的教学研究,多强调如何"教",研究的是如何将教材内容讲得正确、清晰、生动,所谓有重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教材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借助现实情境中百分数的意  相似文献   
6.
坚持为学而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和实践促进。教师要通过具体学情分析,设计挑战性学习问题,重视过程性评价激励,强化发展性价值引领,组织实践性活动拓展,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落细落小落实。  相似文献   
7.
朱卓君 《江苏教育》2014,(14):59-60
<正>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依学导学"就是依据学生学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积极、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态度习惯、实际需求)和学生潜在状态(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既有年龄、学科、组别、班级等共性特征;也有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它是我们化学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减少课堂的无效或低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收益的教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的高效率和"学"的高效益.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领导者.所以,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9.
一、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亮亮是个小书迷,一次他在读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蟋蟀是个地道的哲学家。”他不理解“地道”的意思,就去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地道]dìdào名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地道]dìdao形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药  相似文献   
10.
倡导"在自我预习基础上,鼓励互动交流"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主体性和开放性理念,彰显了对学生语文认知学习需求的尊重与建构多元化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关键要给学生搭建自由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自由探学和积极表达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积蓄"质疑"学生作为阅读的"旁观者"不能知晓文字的言外之意是正常的。所以,透过静态教材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