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9篇
科学研究   16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借词的方法主要有音译、半音半意、音译加辅助解释性的汉字、借译等.  相似文献   
2.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战争征服、迁徙杂居、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必然会相互影响,这表现在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方面。借用现象在语言接触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借用现象无论对借方还是被借方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借用的形式、借用的趋向、借用的作用及影响对语言接触中的借用现象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大量的汉语借词对中国的对外形象有直接影响,也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密切相关。文章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在数量和义类分布的演变特征做一宏观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以期发现这些借词的演变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为今后新词的翻译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化的历史是多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语言借用可以使语言结构机制变得更趋完善与丰富,文化认同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承认和接受层面.语言的借用也是文化的借用,体现文化认同.英语中汉语借词数量增长等语言借用现象,表明英语对汉语文化因素的认同,体现了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维吾尔族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丰富本民族的词汇。首先,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维吾尔语借词的现状,发现维吾尔语中有大量的俄语、英语借词。同时,通过统计归纳总结发现,维吾尔语借词大部分是学术类和生活类词汇;其借入方式主要包括音译词、音译类别词和合璧词;借词的词性以名词为主;有些借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其次,该文还探讨了借词借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最后,针对借词现状和借入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借词研究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借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词汇系统,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新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借词的定义和分类经过几十年的探讨大致定型,但仍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汉语借词借用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间断的中华文明使大量的古代借词得以沿用至今。尽管如此,现阶段的借词研究在语音方面仍有待探究之处。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借词的来源历史借入方式及其动态性因素的角度探讨了借词与异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辨别蒙古语中借词的一些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姹鹈晒庞镏薪璐实囊恍┓椒ˊ高·照日格图$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蒙古语;;借词;;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将四川汉语方言盐源话的语音系统同纳西语(特别是东部方言)的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汉语借词的特点,而且可以发现盐源话与纳西语的历史联系和盐源话对纳西语的影响。全文包括:一、四川的纳西族;二、四川方言与纳西语;三、结语。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不同,特别是近代化的过程不同,使得汉日外来语各具特点。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日外来语的构成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差别,试图挖掘出其中的语言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