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土家傩堂戏     
田茂昌 《铜仁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傩堂戏是土家人在堂屋或屋外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沿河土家族傩堂戏表演包括冲傩还愿,消灾纳吉,祝寿诞生,清宅安神等。 在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匕人。  相似文献   
3.
在傩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戏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本文认为作为傩戏的一种,傩堂戏就包含着浓重的经济成分。从地方志、相关调查报告以及笔者最新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傩堂戏都明显以营利为目的。傩戏与经济(市场)之间是否有关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各种傩戏类型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敏 《北京档案》2013,(6):36-37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应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本文以德江傩堂戏为例,分析其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电雷 《教育文化论坛》2014,(4):F0002-F0002
傩堂戏、阳戏是傩戏的两种具体形态,它们分别处在祭祀仪式向传统戏剧发展演进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傩堂戏至今仍依托于禳灾祈福的仪式程式来唱诵神祗身世经历的内容,演出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祭祀仪式。阳戏则与仪式渐行渐远,演出形态与现世的民间小戏更接近。  相似文献   
7.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6(4):130-134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调查报告从德江县简况;德江县傩堂戏及戏班;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德江县傩堂面具制作艺人传承;结语六个部分进行分述。重点为德江县傩堂戏面具、面具制作工艺和面具制作艺人传承考察。  相似文献   
9.
冉婧 《新闻世界》2010,(5):192-193
傩堂戏向来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动和大众传媒的介入,它的传播方式已由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转变为多渠道的传播。本文将从傩堂戏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对傩堂戏的传者、内容、渠道、受者和效果的分析,为傩堂戏今后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堂戏为我们追溯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提供了翔实依据,土家族的傩堂戏已具备了戏曲艺术所特有的喜剧性、变异性、表演性等品格,它有助于我们从戏曲的本体特征人手,去破释傩堂戏的发生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