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友和 《湖北档案》2012,(10):40-42
1936年7月,国民政府鉴于严峻的国内抗日战争形势,发布了全民须参加兵役的训令,同时规定包含僧道尼姑在内一同参加接受战时军事训练:"训练总监部查兵役法,关于免役禁役缓役及停役各规定,未列僧道尼姑,应按其适当年龄服国民兵役,分别加入壮丁队妇女队受训。但同一地区此类人数甚多时,亦可单独组织,实施训练。已函告各省府饬县先将境内现有僧道尼姑,详细调查,俟壮丁训练开始,分别受训。"此训令一  相似文献   
2.
舍我骑谁     
《初中生》2013,(13):62
唐僧:"盘缠用完了。为今之计,只有卖掉你们其中之一来换钱。"悟空道:"这种牺牲应该理解。"八戒道:"就是不知该舍弃谁?"沙僧道:"舍弃贡献最低的那货呗。"见大家的目光有意无意都瞥向自己,白龙马慌忙提醒唐僧:"师父,舍我骑谁?"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现实苦难的反映。《红楼梦》中的神佛僧道人物是曹雪芹与脂砚斋在创作中"隐真入假、隐真示假"的特意设计,是应对"文字狱"的统治、为了家族伸冤诉屈又要避祸保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赵宁 《文教资料》2011,(6):12-13
小说《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僧道形象,他们有的外表邋遢疯癫,而实际济世度人;有的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庸俗卑劣。二者相较,可以看出曹雪芹的讽世用意。  相似文献   
5.
在元杂剧作品中,对僧道(僧包括和尚、尼姑,道包括道士、道姑)形象的塑造形成一个系列,这一系列具体包括几种类型:传法示道型、迷悟还原型、扶危济困型、卜卦占课型、反面型。这几种类型是对僧道这个群体整体生存状态的全面关照。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晋高僧道安(312—385),敏睿绝伦,智识超群,深研般若,喜好禅法,是自汉以来禅法和般若二系佛法的集大成者,同时,道安在倡导弥勒净土信仰上也多有贡献。从目前的材料看来,道安应该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先提倡往生弥勒净土的高僧。从慧皎的《高僧传》及道安的序文等文献中,可以看出道  相似文献   
8.
<正>《世说新语》,原称《世说》,唐人称它为《世说新书》,大概到宋代始改称之为《世说新语》。它是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有人认为此书是刘义庆和他的门客集体撰写的。原书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它分门别类地辑录了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的逸闻趣事,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这一时代两百年间的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作品中的僧道(僧包括和尚、尼姑,道包括道士、道姑)形象不再飘然尘外、清虚自守、慈悲清净,相反他们有着平民百姓的情感和欲望,有着追逐世俗多彩生活的行为表现,甚至于沉溺在酒、色、财、气、人、我、是、非的欲望之中,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僧人与道士形象本有区别,但是以《红楼梦》中癞僧跛道为代表的僧道形象却又时有交叉。这种僧道形象的组合与混同可概括为"一僧一道"与"亦僧亦道"。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考察,可以发现并列式的"一僧一道"与交叉式的"亦僧亦道"现象在四大名著中普遍存在。这是佛道理论交融互补、社会思潮兼收并蓄与文人创作杂取杂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