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明杰  冯馨郴 《收藏》2012,(15):71-72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农民起义政权曾铸行过自己的钱币,这些货币一般铸量不多,加之起义政权存在时间短暂,流通范围有限,尤其是农民起义失败后藏匿这些钱币可能被视为叛逆,故其传世较少,多被藏界看重。"天定通宝"钱为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在湖北蕲水称帝后,于至正十九年(1 359年)改年号为天定时所铸。有小平、折二、折三3种(如图),钱径分别为24毫米、28毫米、32毫米左右。钱文为楷书,疏朗俊秀;制作精整,形制规范,是起义军铸钱中的美泉。据文献资料载,元至正十一年5月,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会  相似文献   
2.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元末隐士词人是一个活跃在杨维桢、顾瑛身边的词人群体。他们用清丽的词笔记录下易代之际的人世变迁及心路历程。然而,在诗词曲诸体皆备的文体互动下,他们的创作出现了“曲化”现象,这无疑会破坏词的含蓄蕴藉之关,但这也是词曲互相渗透下的必然产物,反而更加显示出元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段功之死     
廖德广 《大理文化》2010,(6):105-112
公元1253年,忽必烈作为蒙古国国王蒙哥(宪宗)的"介弟亲王"以"授钺专征",出人意外地"革囊渡江"而灭掉大理国。当时的蒙哥、忽必烈等,因"抚恤已附之民,招集未降之国"的需要,及他们练就的政治气魄、胆识、能力与威  相似文献   
5.
彭茵 《文教资料》2010,(18):204-206
多元文化并行的元代社会,社会风尚也因受到冲击而发生变迁,尤以元末社会表现明显。中原及江南地区从饮食、服饰到婚姻、语言等风俗都发生了明显的变更。两宋时期,虽战乱频仍,但与异族征伐连绵不断的北方地区相比,江南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一些,这导致在两宋故土社会风尚发生诸多变化的同时,江南的社会风尚的演变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元末诗坛,经杨维桢等人的推崇,掀起了习李贺诗风的高潮.这是因为:一方面,李贺风格独特的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李贺的诗风切合了元代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元代文人在李贺的诗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元末诗人在学习李贺,使很多诗作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但也有因过度追求幽邃奇诡而落入歧途的.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4,(1):19-19
正元朝禁止普通汉人取正式名字,只能按排行或父母的年龄之和编个号。清朝人俞樾《春在堂随笔》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如果父亲二十四岁,母亲二十二岁,儿子就得名四六。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寓意诛元之璋。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文本叙述中颇多关于“红头子”、“红巾”、“红衣”等的描述和叙事,这些细节表明《水浒传》与红巾军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则证明了“红头军”就是元末之红巾军,亦即小说叙事中的“红头子”.通过对红巾军起义历史的梳理,可知《水浒传》所反映的是元末红巾军.元末起义军以红巾为其标志的缘由主要有二:一、红色是汉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二、领导和组织起义的白莲教使然.  相似文献   
9.
元末农民战争期间,士大夫围绕国家之兴亡、民生之否泰和自我之命运等时代命题,对农民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觉总结。一方面,他们恪守正统观念、忧患意识和忠义精神,对农民起义抱持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心理,并渴望天下承平,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基于对礼法秩序、兴衰治乱、天道人心的深刻体认,他们明确而尖锐地评述了元末时势,并向统治者发出警戒,展示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