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典权与不动产质权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比较分析,认为它们作为两种基于不动产而建立的法律制度,虽各具特色,却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和替代性.并且认为从其演变史看,二者皆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其作用呈不断消退之势.  相似文献   
2.
笔者不赞同典权是权利乃至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或特种物权的观点,主张其不过是一种交叉、混合的契约关系罢了。因为从典权产生的基础或原因上看,"物权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其中哪一种学说,皆因其只重一点、不及其余,特别是不探究典权产生与发动的法律基础与事实,因而难免片面,不能自圆其说。在我国民法不承认物权行为之独立性与无因性的情况下,现行《物权法》不明示典权规范及其性质或许有典权并非权利及物权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试析典权废除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权制度在我国的出现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当这样的环境改变之后,典权制度能否适应,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典权制度本身的产生、性质、特征出发,透过这种属性上的规类,着重典权制度的功能,并以此为基础,从典权制度的弊端、典权存在的环境的改变、典权制度功能的可替代性三个方面论证废除典权制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典价在银行利率决定下有一个浮动空间,这个空间中,采取典权方式,对于资金需求者和房屋使用需求者而言,是双赢的局面;同时,典权也可以作为一种合法的避税手段,在中国现实社会中,还可以满足人们多种不同的需要。从物权法体系上看.缺乏典权制度,物权法内容是不完整的,不规定典权,只会造成人为的法律漏洞.不利于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典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田宅交易的一种特有方式,一般认为渊源于"卖",被称为"典卖"。然而,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徽州借贷契约的内在联系和演进关系发现,"典契"在本质上应是一种抵押借贷契约,"典制"应是渊源于借债担保。  相似文献   
8.
田宅典卖是中国传统民事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这一现象往往被简单地图解为“典权”——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西方物权概念。方法论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将“典权”概念套用于传统的典制,非但造成了物权法自身法理的矛盾,而且扭曲了“典”这一社会现象本身。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制度中缺乏对“权利”的有效支撑,于是物权乃至所有权无法获得实质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弃“典权”的概念,回到典制本身——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活生生的制度,以本土的概念还原“典”这一古老的民事传统。透过这一视域,我们重新回溯了“典”的源头,我们看到:导致典制产生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均田制)、佛教信仰和宗族制度,这三种力量在北魏的交汇,使我们更加确信:典制起源于被汤因比认为曾经孕育了一个新文明的南北朝时期。均田、佛寺、宗族三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恰恰说明了典制在历史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法用益物权是旧中国物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国物权立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剖析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较详细地探讨了传统民法用益物权之地上权、地役权、典权与我国民法中之土地使用权、相邻权、英权的联系与区别,旨在吸收借鉴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合理因素,加快我国物权法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传统法律中特有物权制度的典权制度,因为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限制、官府赋税的严重得以产生、发展,在其存续的近两千年里,的确起过重要的作用,诸如减轻贫民税负,融通资金等;但也给土地兼并带来了契机.在现代社会,终因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渐趋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