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里的香菱要学习作诗,林黛玉教她先把《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最后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这样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之后,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拿来看一看。还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教人学习作诗的方法,实在是经验之谈。先精读典范作品打底子,再把不同风格作家作品拿来比较阅读。所谓"聪明伶俐"无非是肯动脑子去进行比较、分析、鉴赏、吸取。学诗如此,学文当然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王粲、刘桢古本别集均散佚不传。现存两人别集为明清人重编本,包括张燮辑本、杨德周辑本、张溥辑本、叶绍泰辑本、杨逢辰辑本以及丁福保辑本,其中以张溥辑本最为精核。  相似文献   
4.
校猎赋     
《古文苑》卷七章樵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曰:“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命陈琳、王粲、应殇、刘桢并作。琳为《武猎》,粲为《羽猎》,磅为《西狞》,桢为《大阅》。”《羽猎赋》中称曹操“为公”,《西狞赋》中称曹操为“魏公”,赋中又有“寒风肃而川逝,草木纷而摇荡。”  相似文献   
5.
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刘桢和他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安代表诗人中刘桢与曹植齐名,这史上“曹刘”并称,“递相祖述”。二人中对刘桢的研究甚微,即不合理也不利于建安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刘桢身世坎坷,性格膏爽,品格庄正直,才高气逸,诗作风格源于《古诗》,富有时代精神,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发风骨。研究刘桢及其诗歌创作,以加深对建;安诗风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其诗作呈现出“壮而不密”的风格特色,主要有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豪壮情怀,有心愿不遂的感伤而呈现的悲壮,也有雍容和顺的淡然和心境的蕴藉而表现的平壮。这种或浓或淡的感情溯源于其生平经历,渐染于其思想意度,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路程。  相似文献   
7.
刘桢“仗气爱奇”,写成了“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不朽诗篇。这既与其自身的浩然正气有着联系,也和他“爱奇”有很大关系。他仗着自己的博学多才,率直成诗,有意无意间追求比兴的奇瑰、章法的奇巧和用语的奇壮,构成了其诗的奇伟之势,奠定了他在五言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旁及后来诗人。  相似文献   
8.
刘桢的五言诗在诗歌史上评价很高,但评论者往往忽略了他的诗歌是分为两个时期的,这个分期以刘桢建安十六年"以不敬被刑"为分界点.厘清他这次被刑的经历,对研究其本人的诗歌创作成就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被刑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其文学作品,总结这次经历对刘桢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全面评价刘氏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徐幹在《诗品》中被钟嵘列为下品。《诗品》将徐幹与曹彪并列,说徐幹与刘桢相比如"以莛叩钟"。将徐幹诗歌分别与曹彪、刘桢诗歌进行对比,让徐幹诗歌文本再次置入钟嵘的评价体系,重新解读分析,认为钟嵘将徐幹诗歌列入下品,既顺应了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方向,又符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自觉的背景下,刘桢在文艺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文从刘桢对孔融的褒扬之语入手,分析了“气”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演变,并将刘桢的文气论与曹丕的文气说进行比较,得出刘桢论文重气更重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