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篇
  免费   4篇
教育   839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关于魏晋南北朝士人的生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生活状况突出地表现在庄园生活上。在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士人的理想生活也经历了一个大变迁,由数以百千顷的大庄园演化为十顷左右的小庄园,从诸葛亮的薄田十五顷至颜之推的良田十顷,反映出了中等士人生活的稳定性。在这里,它保持着庄园生活精神,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从事学术活动,推行封建德政,从而实现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自东汉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成为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并对后世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其艺术成就,从诗歌的表现方法、艺术构想思、语言以及修辞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的类书编撰作了初步的梳理,揭示了促进类书编撰的原因,并指出了魏晋南北朝类书对后世类书编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南档案》2006,(1):40-4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晋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决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一、热身听经典(视频播放:《经典咏流传》中腾格尔传唱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腾格尔固守家园,为经典发声,真好!同学们,老师推荐给大家一档节目,它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为古典穿上现代的新衣,它就是——《经典咏流传》。有谁上台写一写节目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律形式表述为"法"的形式是较为妥当的。所谓法的形式是指国家法的外在表现,其指向的是"法"的具体的、形式的层面。而魏晋南北朝法的形式变迁表现在法的形式的外部变化和法的形式的内部发展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科的形成、以格代科、律令分野、律学的发展、法典体例结构的变化及引礼入律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强化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为封建正统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21,(3):92-92
郑岩考古与美术史学者,原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博物馆工作期间零距离接触文物,感受文物的重量、质感、味道。主要作品包括《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史学史上,《五行志》因内容"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而长期遭受质疑和冷落。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史和人文学科研究新领域、新方法的开拓创新,学者开始对《五行志》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20世纪有关魏晋南北朝正史《五行志》的研究散见于各类论著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80年代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五行志》性质的界定;80年代后则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及论著,并梳理出一些研究价值。近年来的若干专题性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五行志》特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10.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