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喻国明 《青年记者》2006,(21):40-41
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出新的挑战的今天,传媒业下一步的竞争焦点何在?媒体军师喻国明先生为我们指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乍听起来,好像很费解的,但细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其所言离我们的实践并不遥远。目标对了,才能走向成功,这对数码时代的图片编辑来说,更是显得紧迫。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大的媒体被造假的图片蒙骗,引起事端,数字传媒专家闵大洪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没有中间地带,珠三角的地市级媒体可谓深处其中,但他们不惧竞争,乘势而为,竟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鲶鱼效应"初显。  相似文献   
2.
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网络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国明 《网络传播》2006,(10):34-35
在传统媒体正在热议“冷冬说”的时候,在传统媒体正在忧虑网络媒体对自己的受众与广告市场“双重分割”的时候,网络媒体的危机感其实一点也不亚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3.
祁建 《传媒》2005,(8):24-27
美国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总是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离破产仅剩半年时间."如此让员工警醒,是把"危机感"在员工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北京的报业要改革、要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这种危机意识.中国不太长的改革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市场充满竞争,竞争造就机遇,机遇萌发生机.  相似文献   
4.
国产动漫的突围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国伟 《传媒》2005,(1):18-21
中国的传媒业很长时间以来只是将动漫视为调皮的可爱宝贝,认为它不过是孩子们的玩物而已,对美国和日本动漫大举进攻的危机感也只是停留在对青少年的精神危害这一层面上.直到比邻小国韩国的动漫产业在短短数年内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奇迹之时,动漫才大大触动了中国传媒业的经济神经.  相似文献   
5.
田林 《职业圈》2014,(16):42-43
危机感会让公司的机体保持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种警惕和临界状态,才有可能保持大公司所应该具有的“活力”.危机是一种常态,并不可怕,企业家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提及危机感时写道,“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相似文献   
6.
网页游戏在编辑部中一向很盛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好隐藏。可以躲着老编悄悄地忙里偷闲。其间不少菜鸟成长迅速。鱼小朵就是一名卓越的游戏苗子,在几个月内非常快速地成长起来,已经超越不少老鸟了。特别是最近。好像成了编辑部内网页游戏的潮流主导者了。没事她就到处搜罗和测试新的网游。酋长同学一度颇有危机感。  相似文献   
7.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答:把早就想干的一件事干成。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答:能写有韵味的诗歌。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答:面对事情时,不知道该干什么?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答:坦然而略带危机感。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答: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共同社2010年12月26日报道,随着日本留美学生的逐年减少,美国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美国担心这会助长内向的日本年轻人远离美国,从长远来看,还可  相似文献   
9.
三鹿奶粉事件曾经给我带来深深的危机感。作为一个平胸了很多年而且还将继续平胸下去的女青年,我为我其实还一丁点儿影子都没有的孩子们感到由衷地担心。我当时认为,唯一的办法只有努力挣钱,以便可以从容地购买进口奶粉。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5):47-47
杨东平4月13日在《新京报》上撰文:长期以来,与教育投入不足并存的另一个事实是,我们对教育改革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改革之所以滞后,教育之所以被喻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从对30年教育的梳理中可以得到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