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2篇
教育   883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灾难片是很受欢迎的一类电影。这不仅是由于灾难片常常给观众展现一些平日里大家无缘见到的场景,比如天体撞击地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某种心理补偿。我们在看灾难片时,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大难临头的绝望,但同时也会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次在无边无际的沉重中艰难跋涉的采访。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举闰震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34名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火速赶赴灾区,亲历了几万蓬勃的生命在刹那间殒落,亲历了几十万不屈的生命在伤残中煎熬,  相似文献   
3.
绝望的主妇     
女人们最近流行看《绝望主妇》这部美国肥皂片。她总是紧跟潮流的,早早去音像店里买来全套,一口气不歇地把碟看完。和往常一样,看完之后她便化身为剧中人了。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篇着墨最多,性格也最为多面化的一位女性角色,可汗之女哈尔丽哈西西多舛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她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是一名勇于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战士;为追求爱情,她不惜使用计谋背叛父兄。本文通过分析她在故事中的遭遇与内心的选择,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进了一个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的房间。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没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痛苦。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5,(4):103-10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与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过程中融合。因为中心化一直在西方和东方、男性和女性、白人和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自我和他者、异性恋和同性恋等一系列两极关系中扮演着完全支持前者、激发对立矛盾的角色,所以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从后殖民话语转向反抗叙事,在政治和文学层面均具有进步性。他的反抗文学支持文化发展中的异质性和多元化趋势。这种叙事旨在摈弃排他的对立情绪,呼吁种族、阶级、性别乃至意识形态间的联动与契合。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懦夫 王嘉鹏 术后的并发症像事先约好似的轮番袭击我,使我一次次处于绝望和崩溃的边缘。以往依赖仅存的一线希望与病魔抗争,希望破灭后我选择了沉默。  相似文献   
8.
“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有两次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突出特点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反抗期。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纵观颜氏小说 ,不难发现其主人公人生态度的不断转换 :以笑面人生到背负人生再到解构人生。当然其笔下的女性也不例外。考察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不同方式、领域及其缺陷 ,我们不难发现 ,其反抗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怪圈。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徒然 ,但实际上在定位其意义时我们应当看到她们无望的反抗更反证了颠覆的艰难和自身生存处境的尴尬 ,而颜氏以他的敏锐和人文关怀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