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闯门万事非》是北宋时期两首著名的悼亡词。本文对这两首悼亡词的情感内容、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进行了同异比较探析,并从人生经历和艺术禀赋方面揭示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英语否定表达有时较为复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用法,并且表示不同含义。一些助动词+not的形式及no的一些变体,其用法和含义更为复杂。本文就此加以探讨,并涉及一些常用否定词的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3.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或"往往要对方不作反对的回答"(于根元1 984:422)的传统修辞格.吕叔湘(1982[1942]:290)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  相似文献   
4.
"孰与"是一种特殊的比较构式,基本义为"X跟Y比,怎么样";"孰"一直是疑问代词,有两种用法:疑问人称代词小主语、形容词性疑问代词谓语;"与"是介词,同时隐含动词功能;"孰与"在《战国策》中体现出同形异用:用于比较询问、比较反诘问,比较之后询问的是优劣得失或抉择态度,在反诘中体现的是主观取舍;这说明战国秦汉之际问句的表现手段已经很高明。  相似文献   
5.
疑问情态词“莫非”可表示反诘和揣测情态,而且表示这两种情态意义使用同一疑问形式,只是语境条件有所不同。“莫非”习得的难点在于如何依据语境条件判断其何时表示反诘,何时表示揣测。文章基于大量真实语料,考察分析“莫非”表示反诘或揣测情态的使用环境,归纳出表达这两类情态的语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胡适理解为:"……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①余冠英1955年编注《诗经选》,也力主讽刺之说。今中学语文教参  相似文献   
7.
何世祥 《考试》2014,(12):20-21
<正>在泰州市教育局万琳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与几位教育同仁前往位于无锡的锡山高级中学考察学习。虽然只是短短半天时间,但给我们留下的感受很深:有的说这是一个花园学校,有的说这是一个田园学府,有的说这是一个文化上古今统一、建筑上人与自然和谐、课程上中西合璧的精神家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超越现实、印迹厚重的校本课程文化,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在办学上如痴如醉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8.
2008年暑假读了三本教育类书籍,《改造学校待何时》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一本。一拿到这本书,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容置疑的反诘语气,豪气干云的标题语言,白底红圈、极富隐喻性质的封面图案,无不向读者昭示一种义无反顾、掷地有声的铿锵气概。  相似文献   
9.
辛格是一位犹太作家,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尤以短篇小说见长,被誉为“伟大的寓言家和短篇小说大师”。神秘主义和怀疑的虚无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题。《艾·辛格的魔盒》中收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贯穿课堂的纽带,良好的提问技巧有助于学生探索知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