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礼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冠礼和丧礼中,可以看到周人的年龄划分观念.冠礼由成丁礼而来,冠礼中的“三加”仪式,蕴含了先民分年龄段举行成丁仪式的历史信息,也透露了古人的年龄划分观念.丧礼中的丧服制度和对“四殇”的划分,透露了周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出生到七岁为“无服之殇”;八岁到十一岁为“下殇”;十二岁到十五岁为“中殇”;十六岁到十九岁为“长殇”.周人在古礼中的年龄划分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长发育的科学认识,同时也说明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发达.  相似文献   
2.
礼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心部分。《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保留了许多的古俗民风,与采摘活动相关的一些画面至今都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包蕴着许多原生态的古礼的内容,这些采摘习俗与婚礼、社祭、宗庙供祭、郊天之礼等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可是汉初功臣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叔孙通适时提出制定朝礼,提出了"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的原则,因经典缺失给继承古礼带来了困难,叔孙通通过征招保留周礼的鲁生参加制礼,使古礼因素得以挖掘。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射箭乡的"射箭提阳戏",在国内外众多傩戏品种中独竖一帜,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神坛布置""通神降神一仪式程序"等方面,梳理出射箭提阳戏仪式中所蕴舍的中国古代礼仪特别是周礼中的吉礼的遗痕,从射箭提阳戏这个个案中显现出后世民俗现象与中国古代礼仪的继承、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5.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其中不乏力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池州市贵池区晏塘镇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质民俗素,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胥颖 《成才之路》2021,(14):50-51
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在幼儿的知识层面、学习技能层面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都大有裨益,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识字量、开发幼儿的记忆潜能,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幼儿园可以从创新国学经典教育形式、学习古礼、举办朗诵活动、鼓励亲子共读、将国学诵读融入其他课程等方面入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7.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其中不乏力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池州市贵池区晏塘镇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质民俗素,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可是汉初功臣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叔孙通适时提出制定朝礼,提出了"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的原则,因经典缺失给继承古礼带来了困难,叔孙通通过征招保留周礼的鲁生参加制礼,使古礼因素得以挖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