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大多数是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然而,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一处提及司徒雷登,因此,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司徒雷登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所幸的是司徒雷登复杂的身份、特殊的经历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结果无疑有助于增进中国民众对于司徒雷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郝平的新著《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司徒雷登生平及其活动犤1犦。另外,还有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司徒雷登在华传教活动、教育活动以…  相似文献   
2.
燕京大学90周年纪念活动前不久在北大校园里隆重举行,近千名燕大校友欢聚一堂共叙旧情,共同缅怀这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过去的莘莘学子已成垂垂老者,最年轻的也已到了古稀暮年.可能这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大规模聚在一起了。不过,老人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的“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石碑上,  相似文献   
3.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评论来实现的。新闻评论在报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评论具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启迪人心的社会功能。然而,目前报纸上相当一部分的新闻评论写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说教有余,亲切不足;呆板有余,生动不足;语言干瘪,味同嚼蜡。有些评论员,不管做什么题材的文章,总是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板着面孔训人,喜欢卖弄高深的理论,说些  相似文献   
4.
邓沛 《语文知识》2005,(10):28-28
关于现代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死因.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坚决不吃美援面粉而饿死。这是因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中有这样一段话:“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5.
司徒雷登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的50多年,他先后完成了传教士、校长和大使三个身份的转变。在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期间,他为中国的教育和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46年出任大使后,他逐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代言人,形成了自己对中国政局的独特观点,并在矛盾中履行着使命。1949年以后的司徒雷登逐步成为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对话再到正常化的一个缩影。在新时期,重新梳理司徒雷登的在华活动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美两国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在没有教参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大约在十五年前,当时是教材更新后,教参没有及时到位,我们的教学还必须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上了  相似文献   
7.
司徒雷登在近30年的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的职位上,为建设当时中国的一流大学进行了积板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宗旨、学科设置、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大学之道,丰富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1962年9月19日,一位美籍传教士在华盛顿溘然辞世。一反教规,他生前执意死后火化。在遗嘱中,他还托付亲友将当年周恩来赠予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归还中国。更重要的是,将骨灰埋葬在中国,只因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杭州安贤陵园文星苑中伫立着一座素净的墓碑,立碑时间是2008年11月17日,安息者便是50  相似文献   
9.
刘苗苗 《教育》2013,(17):56
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校园为今天北京大学主校区——燕园。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辅仁大学:辅仁大学是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的,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是一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在华生活了50年,其间就任燕京大学校长近30年。他接受了中西文化的熏陶,筚路蓝缕,创建了美仑美奂的燕园,为建设中国一流的燕京大学,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国内外特别是教育界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