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事实中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源于某种社会性因素。吉登斯则从“结构二重性”角度丰富了社会性因素的理论范式。只有认识到社会性因素是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的统一,抽象存在和具体存在的统一,才能消除社会性因素理解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张勇 《文教资料》2013,(21):133-135
高校新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新生教育,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开个好头,提供支持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作者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对新生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两方面进行阐述,即(1)现代性的风险与危机;(2)本体安全的获得.  相似文献   
4.
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是吉登斯建构其政治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解放政治是要消除剥削、不平等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因而是宏观政治;而生活政治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搁置一边的道德和生存问题,因而是微观政治.在后传统社会,生活政治逐渐取代解放政治而占据主流政治的地位,因而出现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型.生活政治关注生态、身体...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是人文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它着眼于人类各种文明和历史中的差异性。比较研究的历史充满了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暴政。彻底使研究者中立化的尝试又是个悖论。比较只能是营造一个比较研究的场域,让比较研究的卓越成果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学者依靠自己的惯习来游戏历史与结构的努力中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反思性现代性与自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存在着误解和混用的状况。这两个概念是吉登斯和贝克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从反思性和自反性对现代性进行的考察,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二者在是否具有反思意涵、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态度方面的观点是相异的,而对现代性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正是在自反性与反思性的碰撞中,现代社会步履蹒跚地前进。  相似文献   
7.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制度模式,其动力源自建立在时空分离基础之上的脱域机制的发展。现代性以断裂的形式把人类抛离了传统秩序的轨道,它在全球的肆意扩张导致了信任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后果,尤其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地制造出存在性焦虑,危及人类本体性安全,只有通过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承担起监测社会的功能,将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相融合才能理性驾驭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进程的最近一百年间,资本全球化与都市的地域性扩张将现代人缓解自我认同焦虑的努力进一步挤压到私人化的亲密关系中,这既加强了亲密性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性,又加深了它早已陷入其中的机制化困境。因而,亲密性问题在近十几年超出了实用心理学和关系科学的范畴,随着精神分析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而日益受到关注。安东尼·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的变革》(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1992)可谓该领域最发人深省的著作之一,作为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和现代性研究专家,吉登斯在该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如何由私人领域的自我认同的建构,自下而上,深刻影响到公共领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语境。  相似文献   
9.
李飞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113-116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吉登斯和哈贝马斯、布尔迪厄共同被誉为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但是和有着欧洲大陆哲学气质的哈贝马斯、布尔迪厄不同,吉登斯的著作深入浅出、毫不晦涩,注重传承、拓展和体系。在《社会学:批判的导论》这本薄薄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到吉登斯广博的知识积累、强大的体系建构能力和深刻的社会理解力。  相似文献   
10.
吉登斯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反思,服从于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侧重于解读到后期侧重于批判的过程,在总体上包含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资本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学说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