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学术界对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有余,而对其中国特色关注不足,这不仅给国际司法经验交流带来不便,而且导致了理论研究中很难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案例指导制度的中国特色或者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特质,实际上包含国情之所在、特征之所在两个基本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案例指导制度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其功能定位是法的适用而非法的创制;二是其形成机制是推荐和遴选机制而非司法审判;三是其作用方式是“应当参照”而非“遵循先例”。  相似文献   
2.
"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有悖于法治形式正义的要求,灼伤了普通大众的法治信仰,另一方面客观上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官的公正形象。从"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应对策略,破解司法实践的困惑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法院审判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现象,最高法院通过案例指导旨在约束法官裁量的随意性,保障司法公正"上周我们就接到《通知》,现在正组织全院学习呢!"贵州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李汉宇在电话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指导性案例统一了裁判尺度,约束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2012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  相似文献   
4.
5.
6.
建设类案检索制度是我国法院为统一法律适用分歧所提出的方案和作出的努力.作为解决"同案异判""类案异判"司法问题的中国方案,类案检索不仅是案例指导制度的深化和发展,更具有保证"个案公正"、统一法律适用、提升司法形象的制度价值和提高案件程序公正、推动法官职业化、发展法律人工智能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有悖于法治形式正义的要求,灼伤了普通大众的法治信仰,另一方面客观上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官的公正形象。从"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应对策略,破解司法实践的困惑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同一个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事实,因审理法院和审判程序的影响而得到不伺判决结果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在中国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出现的比例较高。究其产生的原因,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确定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把握不准:二是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被无理排除;三是物质损失赔偿范围被任意压缩;四是公诉机关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不作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