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化的尚文精神,这一文化精神是通过周公以“德”为核心观念,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两大内容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校园八卦     
宁静的午后,连些许的嘈杂都成了最有效的催眠曲,大家半趴在课桌上,努力抗拒周公的盛情邀约。嘭!一声巨响,大家反射性地坐直身子低头看书,做认真学习状。嘻嘻!狡黠的笑声传来。不对,这不是班主任,大家又狐疑地抬头,嘿!我们班的八卦通正站在教室门口偷笑。大家咬牙切齿,相互交换个眼神,抄起家伙就准备扔。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诗经·豳风·狼跋》一诗诗意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读,明确其为赞美"公孙"身处进退受阻之境犹能仪度从容德音不瑕之作,文章还对周公见疑之史实进行了考辨,将诗意与周公见疑之事相对照,从而考定《狼跋》即为赞美周公身处见疑之境犹能从容应对德音不瑕之诗。  相似文献   
4.
谥法的制定与周公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否为其所制尚未有定论。谥法的来源与依据也是众说纷纭。基于各种史料,谥法与中国古代起号的习惯息息相关,可以说号是谥产生的一个原动力,也是谥的前身。上古帝王有号而无谥,后人却依号而制谥,号与谥微妙的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重祖文化的深入与升华。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皇门》记述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对姬周重臣的训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清华简本《皇门》简1中"屏朕位""朕冲人"及简8-9中"我王"及"是人"的重新认识,可以推定周公训诰的历史背景即武王去世后不久,成王初即位,周公初摄政,面对武王去世后严峻的政治形势而对文武大臣进行的训诰。对《皇门》历史背景的重新解读,可以更清晰窥见周初的政治形态:周公为了革除"殷政"的干扰,重新探讨治国方案,重建国家秩序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王灿 《寻根》2012,(6):10-15
《尚书》中的圣王贤臣数量众多,形象丰满,如尧、舜、禹、汤、武丁、文王、武王以及微子、箕子、周公、召公等.他们独具中国文化的特质,加上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尚书》中圣王贤臣的形象 《尚书》中的圣贤型杰出人物,与西方的先知型和英雄型人物有很大的差别. 在《尚书》中,历代圣王是最重要的人物,这与《尚书》的性质有关:它是史官的记录,而史官的最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记录君主的言行;《尚书》是最早描写中国古代圣王形象的典籍,对圣王形象的确立有开创和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7.
周公作礼     
《家教世界》2013,(3):26-27
  相似文献   
8.
齐太公(姜尚)是先秦政治史上一个真实而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其关于政治法律的思想主张,往往被其军事或权谋思想所掩盖。他认为天下惟有道者居之,提倡贤明君主制,顺应天命,选贤与能,爱民牧民,贵法重利而不废礼义,与周公以及后世儒家主流思想在天命观念、治国理念、刑罚观念等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尽管他在兴周灭商过程中功勋卓著,但因其缺少学派传承,兼之贵法重利潜存一定的道德和政治风险,注定了重周公而轻太公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9.
周公摄政纪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代以来,尤其是本世纪初王国维之后,出现一股否认周公摄政史实的研究倾向,近年持此见尤夥,不烦枚举。其实,周公摄政是不容抹煞的史实,否认或是出于误解,更主要是由于历来对摄政制度本身未能深入研究所致。本试以分析考证摄政制度为端绪,重申周公摄政的史实,同时解决周公摄政纪年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金洪 《寻根》2008,(5):118-121
施氏之一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周武王弟姬旦,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旦,为著名政治家。周公旦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七世孙惠公第三子子尾,字施父,后裔以施为姓。施父七代孙施之常,是孔子72弟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