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中四君子     
《礼记·曲礼上》云“: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君子,指品行高洁的人。而“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媚俗、不染秽的特点,也堪当君子之名。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对它们赏识有加、推崇备至,常以其自比,喻高风亮节、清雅淡泊的品质。而此雅号便随着这些文化遗产流传千古,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傲雪凌寒暗香浮远【美文赏析】腊梅(节选)余秋雨……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不仅仅是"跟着走",也要"自己走";不仅仅是"单打独斗",也要"携手共进";不仅仅习得技能技法,也获得品性滋养。但愿幼师能够铺设这样的多轨道,并且让行走在这条轨道上的幼儿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课外,让学生在更广的层面与他人、与世界、与大自然进行多重对话,以更厚重、坚实、灵活的身姿,以更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引领学生发现更鲜活的乾坤。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要在孩子青春期过后再塑人格品性,是极其困难的.而青春期的第一阶段--初中阶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尤其是初一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心理偏差,极需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帮助.现在仅以我班70名学生的心理现状为例,对初一学生的心理偏差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Hadamard方向导数这一工具,获得了不等式约束条件下多目标规划问题的约束品性,这一约束品性在某种程度上是Maeda和Preda等人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更构成了教学交往的重要品性和灵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对话"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章指出这种教学交往"对话"品性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文章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最后,文章认为,回归教学交往的"对话"品性必须做到: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淡化权力观念,重视内在权威;优化师生交往,构建生存关系;"悬置"传统的教学认识方式,以哲学解释学的思维关照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7.
李洪梅 《华章》2007,(3):119-120
作为"上帝的选民",犹太民族有着无比的优越意识;生活赋予的苦难又令他们困惑痛苦."上帝的选民"与"受难者"之间的悖论品性使犹太民族不断地探求本源,反思自我,进而回归本我,恪守本我.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见证了这种悖论品性.  相似文献   
8.
陆游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是空前绝后的.这既表现了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梅的品性美,并借此象征其人格美.长期以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意境上与陆游完全"相反",甚至于对陆游的其他咏梅诗词也给予否定.本文全面分析了陆游的咏梅诗词,兼对郭老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人的生命精神成长、生命质量提升的需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构建与之匹配的学校文化.因此,对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和品格的再认识,有利于规避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学一直在现实之中而不怎么在学之中,进入市场化年代后,适应与追随现实的“载道”传统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学具有本质性和整体性一致,它们都较多关注现实而较少关注学自身,较多关注学与现实的直接性关系而较少关注学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学通常被作为一种现实现象来阅读,学成为现实的直接展开,多元的个体性学在艺术对现实的追随立场上统一起来。追随现实的标志性特点是以时间对学命名,一波波代际名称代替了学现象,不同时间的同一写作只能以时间区别便证明了学意义的匮乏,对现实的追随使写作变成了时装表演,而且越来越像商业广告。学以启蒙现代化的沉重而变成追随市场化的轻松,各种现实性的学时尚标志中已很难见到学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