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启是“吴中四杰”之首,也被誉为明代第一诗人;唐寅则是“吴中四才子”中代表人物,二人诗歌影响远出吴中地区。高启到唐寅的诗风变化,体现了吴中诗歌的演进的趋势,也具有开启或复古或性灵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明代书法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他的右手拇指旁天生长了一个小指,所以有号为枝山,又号为枝指生。他出身名门,父亲祝颢,官至山西左参政,外祖父徐有贞,官至大学士,封武功伯,能诗善书。岳父李应祯以善书授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3.
唐寅和苏曼殊两人在家庭背景、生活态度和人生旨趣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他们诗歌创作在内容和手法方面也颇具异曲同工之妙,虽身处不同时代他们却不约而同的以类似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及其个人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4.
高鸿 《收藏》2009,(9):99-103
一 关于唐寅《自书诗卷》(图1),故宫博物院一位书画鉴定专家在2008年第5期《文物天地》杂志刊发了一篇鉴析文章(以下简称《鉴析》)。时隔一个月,《中国证券报》又报道北京某拍卖行春拍,日:“唐寅《行书自书诗》卷因著录的翔实和老一辈专家的一致认可引来多方角逐,最终以1120万执全场之牛耳,为整场拍卖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5.
杨义忠 《收藏》2011,(6):55-56
《桃花岭图》设色卷本,纵30.2厘米,横101.3厘米。图前有明代周天球书《莘野阿衡》引首,图后有苏州书画名家王稚登、周天球、陈公瓒、张凤翼、张献翼等12人题画诗墨宝。我认为它是明代唐寅的作品。《桃花岭图》描绘的是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辽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是明清时代盛行的一种束缚读书人思想的文体,然而,有人却“戴着镣铐跳舞”,用这种死板的形式写出了绝妙文章。传为唐寅所作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一文,描摹细腻深入,运笔空灵洒脱,风格委婉缠绵,堪称美文妙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题目) 八股文之题取自四书,此文却从《西厢记》中搬来一个题目,就已确定其游戏性质。  相似文献   
7.
“吴门四家”是指沈周,征明,唐寅,仇英。他们是“吴门派”的杰出代表,不但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而且从不同角度对人画作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笔主要从山水画这一角度来浅谈四人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寅是明朝一位能诗善画的才子,风流跌宕仅仅是他的外表,真实的他以正直的态度为人处世。唐寅的“劝世诗”亦是一个封建社会落魄才子饱经人世坎坷后发出的痛苦的呻吟,“权人重德”“宣扬知足常乐”“诲人以忍”“哀叹人生短暂”,一些诗作说理精辟透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古思潮盛行的明中叶,唐寅的文艺观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王阳明的心学、唐宋派的本色论,既有精神上的相通,又显示出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他们在哲学思想、诗文理论、诗文创作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唐寅等吴中文人与前七子在复古态度上是一致的.但前七子复古主旨是要恢复具有儒家传统的古典主义诗歌风貌,而唐寅等吴中文人复古是要实现自我情感和才性的自由抒发,他和王阳明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但唐寅在肯定情欲、重视人的自然要求、追求个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他提倡文学创作抒发真情实感,不事雕琢,一任自然,这种主张与唐宋派要求文章文从字顺、本色自然、反映真情的观点也有相合之处.唐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明代学术思潮的转变,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唐寅写过一篇《菊隐记》,其中有这样的话:“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就是说作为君子,处世无论隐或显,“存心济物”是必须具备的品性。唐寅很看不起那些无“存心济物”者,并把他们视为“草木之不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