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总认为图书(出版)的根本目的是知识积累和文明传承。这当然没有错。可是具体到每一本书,如何判断其具有出版意义,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更容易将畅不畅销,有没有读者(也只是当下读者)愿意购买,来作为决定出版与否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出版的大众化、娱乐化,乃至庸俗化。  相似文献   
2.
“风险很大,弄不好要坐牢,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78年5月11日,在几经修改后,《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展开了,并由此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3.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人们逐渐走向了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与更新,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元视角.这就需要教师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的智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运用多种方法,解读教材;正确引领,激起学生乐学的欲望,以理解作为平台完成教学,在此基础上科学练习,及时反馈;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放弃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在这30年中,推动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的是思想解放,特别是此前的两次思想大解放,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值得大书特书: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坚持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空洞的理论争论、党的组织制度等相联系,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这一重大原则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郑晓燕 《教育导刊》2006,(12):51-52,58
一、增强议论文阅读写作教学的“信息亮点”意识 在信息时代,人们在阅读中对文章有更多的“信息需求”。同记叙类文体的文章相比,议论类文体信息量小,但却凝炼、深刻,尤其是突出“信息亮点”的议论文。众所周知的《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题本身便是“亮点”突出的鲜明判断和肯定,其中的“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与当时“两个凡是”思潮针锋相对,令人注目,使拨乱反正中的人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又如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深圳特区报一个月内连续发表8篇评论,中心是“扭往经济不放松”、“敢闯敢干敢试验”。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本应就是解放思想的排头兵,理当做改革开放的鼓动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全党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做出了贡献。30年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全国新闻界号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发挥了媒体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据回忆文章介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编辑考虑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发表时不署作者本人名字,征得胡同意,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署“本报特约评论员”就能增加文章分量。扩大影响力呢?评论员是写评论文章的行家里手,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多是集体策划,多人参与集思广益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郭磊  王润泽 《青年记者》2009,(13):25-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及所引发的大讨论,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王强华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结合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分析了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叶辉 《新闻实践》2008,(5):36-38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3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恢复记者站30周年。报社决定编辑出版记载各记者站在30年中难忘的新闻工作经历。在我25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难忘的事很多,如与我的老师、享誉中国新闻界的名记者樊云芳的交往,而最难忘的却是最近一次对她的采访。2006年3月8日中午,忽接本报副总编辑翟惠生的电话,让我和严红枫火速赶到海南采访本报驻海南记者樊云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