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被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为古代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影响广泛。经过几次修订和校订重排,这部教材日臻完善。然而,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仍存在疏误和一定的欠妥之处,下面笔者就略抒浅见。一、注释有误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1999,下同)王力《古代汉语》注(以下简称"注"):马  相似文献   
2.
孔颖达所撰《周易义赞》始以《周易正义》刊行。从宋至清,《周易正义》又题作《周易兼义》。后人对其间缘由多所探究。清代学者阮元认为《周易正义》之所又题作《周易兼义》,是因为宋人将单行之义疏与经注合刻题称“兼义”。其说源流清晰,与诸家著录相合,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本事一直无人揭示,它其实是由《周易.井卦》生发而来,并吸收了魏王弼注与唐孔颖达疏的思想。正确解读这首诗歌必须把它与《周易·井卦》、王弼注及孔颖达疏结合起来。从《周易·井卦》来看,《井底引银瓶》表面是对封建家长的控诉,但实际上主要是对遇人不淑的怨恨。《井底引银瓶》似乎寄托了白居易母亲陈氏不幸的婚姻。《周易.井卦》还可能影响了《金瓶梅》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4.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在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各派各家学说的引述、罗列中,提出了自己的乾坤观思想,此种乾坤观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这对“易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有关“课程”的界说 “课程”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道:“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课程”一词主要指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等,也含有所分担的某种工作的程度之意。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大快朵颐"语本《易·颐》:"观我朵颐。"王弼注:"朵颐者,嚼也。"孔颖达疏:"朵是动义……今动其颐,故知嚼也。""颐"是腮,"朵颐"就是鼓动腮颊,咀嚼食物。清·赵翼《孙介眉招食鲢鱼头羹》诗:"朵颐且快我口父咀(fǔjǔ,咀嚼),碎首那顾他苦恼。"后  相似文献   
10.
我爱智慧而人文的中国称谓。古书《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行也。”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华、夏,皆谓中国也。”《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更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