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润民 《收藏界》2015,(1):38-46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  相似文献   
2.
瑞典科学家安特生1926年出版《龙与洋鬼子》一书,他在该书中盛赞了中国多层次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认为这是人类农业发展的未来。安特生详细记录了他在戈壁的沙井村亲身经历的中国农民利用在沙漠中种植豆科植物(“紫云英”)来收集“氮肥”的做法,认为这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法宝”。安特生非常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书中他对华北的沙尘暴以及中国人对原始森林的砍伐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疾病史是环境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特生对中国寄生虫(虱子)病的流行情况,沙眼病的传播途径,以及1918年秋季在华北山区流行的西班牙大流感都予以了记载和分析。这些记载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有关中国环境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提出了著名的仰韶文化西来假说。20世纪20年代,该说一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30年代前夕,无论是安特生或国际汉学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倡导、附和,还是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并不带有明显的偏见。由于该阶段仰韶文化的发掘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前夕国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讨论总体上未有什么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对安特生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过程中,仰韶文化西来说日渐失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支持。迄20世纪40年代,随着齐家文化得到确认,仰韶文化西来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质疑与批判声中,不攻自破。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外学术界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从总体上看,属于学术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一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论争几无学术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仰韶文化西来说方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学术界再次提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始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安特生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汉学家,对近代中国的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安特生一度被冠以"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帮凶"之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取得了很多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受聘来华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周口店猿人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等,开启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其后加拿大人步达生、德国人魏敦瑞、法国人德日进、日本人鸟居龙藏等纷纷来华从事考古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却如此滞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