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色之重与生命之悲——教师职业的现实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华 《四川教育》2006,(9):17-17
“教师以76%的比例高居不和谐的职业之首”,这是前不久中国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同新浪新闻频道联合启动“2006年上班族工作和谐指数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幸福是一种体认,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描述,是对职业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和关怀;而指数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这里的幸福指数则是衡量教师这个群体主观生活质量及和谐发展的核心指标,它测量的是教师的幸福感,是满意度、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教师的职业幸福不能告诉、复制和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膨胀、氤氲起来。如果说幸福的萌动源于教师生命的一种体认,那么幸福的生长则源于师生生命的对话。没有教师的欢乐也难以有学生的欢乐,缺失幸福的教师也难以有幸福的学生。对于用心体认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心灵的荒芜,而是精神的沐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自由的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的洗礼。值此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把视线聚焦在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上来,旨在唤醒教师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关注,拓展自己职业生命的思考空间和理性境域,在静心的品读和智慧的劳作中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活动引入】 许多同学可能都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吧。在读这篇古文时,你在被作者那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所感染的同时,一定还对作者的书斋名——“陋室”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吧。书斋作为民居中的精神场所,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大都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今天,我们不妨来开展一次以“方寸雅居寄深情”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走进一个充溢着书香的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安平乐道     
有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其意指:虽然处境贫困,虽然处境贫困,但仍乐于坚守自己的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准则。“安贫乐道”,暗含着人类的生活存在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6.
古代从事教育的儒士们,其生活大都辛酸寒苦,而他们又能安守清贫、安贫乐道,这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从他们所留下来的对联中,充分反映出这种不幸和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在牡丹花城洛阳举行的第二届"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颁奖仪式上,河南日报记者朱夏炎、王钢采写的报告文学《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一举夺冠,荣获本届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中唯一的一等奖。"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的我国短篇报告文学的最高奖项。刊登于2011年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隐后所作,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他的自传。“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师教学用书》)然而,笔教学中却发现,学生们内心深处往往对此存有疑问——陶渊明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的安贫乐道、避世隐居,是不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人们真的这般处世,我们的社会还能发展吗?这些困惑就如同心结,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不仅我们的教学不能称之为圆满,也不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增广贤文》一书出发,探求中国传统人格特质及取向。它包括:一、自觉追求以“仁”为中心的具有历史责任感的道德境界及最理想的人格;二、乐天安命的“豁达”态度,安贫乐道的心理取向,遇事忍让的处世方式构成的人格特质;三、恬静淡泊、和谐求稳定的人格取向。作者对传统的人格取向作了分析评判。  相似文献   
10.
猩猩,兽之好酒也。夫麓(1)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一一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有知设者之性命与其父母祖先,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日:“盍(2)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3)嬉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