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考题之前,我们必须熟悉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因为掌握它们才是做题的基础.这些特点我们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1)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2)物体在2倍焦距上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也在2倍焦距上;(3)物体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2倍焦距以外;(4)  相似文献   
2.
冯丽 《天津教育》2001,(10):47-48
所谓“看见”,那是因为有光线进入眼睛之故。看见物体,是因为来自物体的光线直接进入人眼;看见像,是因为来自物体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作用后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则人眼即看到相应的反射像或折射像。如图1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容易知道物点S的虚像为S′。又据单一平面镜成像的惟一性可知,由来自物点S的任意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均应汇交于S′。显然,在二维空间里,观察者的眼睛若在由MM′和NN′两条面镜边界反射光线所确定的M′MNN′范围内,均能观察到像点S′,笔者将这一空间…  相似文献   
3.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查重点.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中有关于实像和虚像特点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或者直接用光屏承接的方式来进行体验,由于学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光路,仍然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有鉴于此,笔者利用手边的器材自制教具,突破了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光路图分别就视觉形象的正立或倒立、完整或局部、放大或缩小、清晰或模糊等四个方面作了定性分析,特别指出实像所在位置是“不成形象”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判断像的虚实或正倒可以用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相交于一点来区分,从而来纠正“水中的倒影”是倒立的像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7.
石宁 《教师》2011,(15):24-24
凸透镜成像实验一节内容烦琐,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茫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此探究实验,本文就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从实像、虚像概念的再确立,学生感性认识的获得以及提高实验可行性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有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透镜"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现行教材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透镜"相关内容如何复习?笔者认为,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理解并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努力做到精讲精练是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正确求解习题的关键.一、理解凸、凹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正确处理相关习题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凸、凹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先让学生完成图1(a)、(b)中光经三棱镜后的折  相似文献   
10.
正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讲授"奇妙物理现象大揭秘"时,曾经留下这样一个精彩的瞬间,如图所示。好多人看到后禁不住要问:"为什么透过水球看到的王亚平是倒立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