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代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感到些许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于是便通过学创作这一途径来探索人类在这个混沌世界中的最终命运走向。在《苔丝》这样弥漫着宿命论的悲剧小说中,他却又怀有一丝对未来的希望,从而给我们留下一种朦胧、模糊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至亲之人过早离世,影响着简媜的生命观,在她的心中刻下一道伤痕,因此她的散文涂抹上浓重的宿命论色彩。简媜散文中的童年、故乡、爱情是美好的,而她笔下的大都市却是颓废的,这体现她精神世界里的另一道伤痕——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苔丝》中,哈代充分通过对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悲剧人生的描述,来表达他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本文首先通过描述影响哈代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社会背景来全面地阐述了这本书的内容。然后系统地分析了哈代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本文主要通过进一步阐述《苔丝》中体现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来从符号学的角度揭露它们背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背景是17世纪清教统治下的严酷社会。本文主要研究清教主义对作品中男主人公狄姆斯台尔双重性格的影响。通过分析狄姆斯台尔的行为,探究其双重性格,即一面的虚伪和懦弱,另一面的善良和勇敢,揭示这种双重性格的根源是严酷的清教主义。  相似文献   
7.
《远离尘嚣》是新古典主义后期的重要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一部代表作品,反映了变幻莫测、无从把握的命运和作为人的本能和感情之表现的爱情。本文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远离尘嚣》中宿命论和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本质。  相似文献   
8.
从这两个悲剧性格的人物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全社会的情况。她们开始觉醒并同命运而相抗争 ,她们的坠落没有使他们的艺术形象受到损害 ,她们是社会的控告者  相似文献   
9.
《白兔和月亮》选自《周国平文集》第2卷,现选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一只白兔独具赏月的慧心,因此,诸神之王把月亮赏赐给它,但得到月亮后,白兔却生出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于是,它主动把月亮还给了诸神之王。关于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作了这样的分析:"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为什么"实在不配拥有"呢?《用书》指出:"白兔拥有月亮,不是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古代被压迫妇女冤屈的悲剧典型。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古代社会黑暗的吏治;而封建社会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与民间百姓信奉天地鬼神的宗教意识的紧密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善恶有报的宿命模式,才是窦娥悲剧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