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话是近年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甚为流行的一个关键词。似乎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需要那么多对话来介入社会实践和知识生产;恐怕也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对话无处不在,沟通却依旧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2.
多重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在新课标中,惊喜之余本人系统学习、研究了对话及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并在对话教学中实践课改精神。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一点:多重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引领他们走近书籍,热爱书籍。  相似文献   
3.
课程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实际上,角色转换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一、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  相似文献   
4.
黄慧玲 《教育》2011,(18):42-43
<正>课堂追问、对话,是教师以追问、对话的方式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品德课堂中的追问、对话是教师与文本、与自我、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后,借助教师对教学意图的全面把握,引领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自我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追问、对话能引发学生最本真的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产生心灵感动心灵,生命点燃生命,智慧启迪智慧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生的写作启蒙中,教师的行为策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能否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写作的每一步。在孩子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平等的对话者、细心的启发者和成功的激励者。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的心态,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服从于权威的主宰。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应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的角色变为"教学的对话者",这给传统教师权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传统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1教师权威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史悦亮 《学子》2013,(5):42-43
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在平等中对话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而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师生之间不再是老师管束学生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属于双方的话语情景的对话式关系。教师是一名"对话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在和学生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8.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激烈,受众渴望信息的导向和生活压力的释放,形成对媒介的严重依赖症;媒介的工具属性逐渐蜕化,主体属性彰显,媒介异变成具有主体性的与受众对话的对话者.而"一种重要的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1],加强媒介一方的话语权而削弱受众一方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媒介和受众相互调适,彼此适应.受众与媒介的理想对话状态应是受众与媒介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文化对话和思想对话.此文专门就电视作观众的合格对话者的条件与可能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无论你我是否愿意,网络也许都会对传统教学方式——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课堂授课制——产生冲击,很可能是一场摧枯拉朽式的变革。我们不能准确预洲这场变革发生的具体时间,但这一天将不可避免。这一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将直接施加在教师身上。那么,慕课时代下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危与机并存,不惧挑战主动直面危机的教师将会是未来的赢家。这就要求教师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习得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