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玉红  王琳娜 《资源科学》2020,42(7):1405-1415
推动农地的多功能利用是顺应“功能拓展”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户渐趋分化,其意愿行为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到农地功能供给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归纳社会化小农的行为特征,以“农地多功能需求的农户响应”为中介因素,构建了农户分化影响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路径分析概念模型,并使用结构方程(SEM)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直接效应及其经由“农地多功能需求的农户响应”这一中介因素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间接效应的大小、方向及影响因素,以探索小农社会化的趋势下,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在湖北省黄陂、新州、鄂州、江夏、通山、蔡甸共6个县(区)的实证研究表明:①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的多样化兼有直接和间接的负向影响,即农户拥有的生计资本越多,则其供给的农地功能的多样性越低。②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直接负效应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外部化造成的某些生产要素替代,如优质劳动力的流失引起的劳动力要素和其化肥、农药等要素之间的替代造成的农地生态功能的弱化;③间接负效应则源于社会化小农趋势下渗透型、联结型、物质型3类生产要素的失配,即3类要素的投入没有达成激励相容,从而影响了农地多功能的产出效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农地的多功能利用:①重视新型的联接型及渗透型生产要素的投入,并且使两者与实物型生产要素达到激励相容。②拓宽传统的农地利用方式,加深农户对农地外部化生产条件的认知,并通过社保、财政等手段缓解农户对外部化生产条件的依赖,吸引优质农业劳动力回归;③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搭建农地流转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农地的完全流转。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认真、深入地调查研究,其中,小农小农经济对三农多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无论历史和现实,小农都是我国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小农经济都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的技术经济特点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小农的思想传统与政治影响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反思、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理论和政策,如何发挥小农小农经济的长处、避免与克服其短处,对三农工作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农业职业教育不单单包含以往侧重于技术和技能的职业培训,而且是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的系统教育。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育部职成司进行政策解释。"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去除"农民"的身份属性,使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加大强农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当今中国的农民已经被卷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社会化、市场化达到空前高度,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风险和货币支出压力。我国目前实行的贫困线测定方法没有考虑到农民社会化的现状,采用"一刀切"的标准造成一些低收入农户处在扶贫政策的边缘地带,无法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基于社会化小农理论视角,针对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整体支出情况提出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计算更符合社会化小农阶段的贫困线,以期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村网络城市化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纵横交错的农村交通网络、资讯传输系统的“三网”合一和农村完善的供电供水系统。农村“小农理性命题”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是农村网络城市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发动农民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武装革命斗争,逐步提出和形成引导小农与完成革命任务结合起来,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建国后又提出动摇个体小农私有制,组织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即是战胜资本主义,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思想。保证了在落后国家短期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资金的供给,但也造成了对农民的严重剥夺,基本形成了城乡分治、农民无国民待遇以及毫无社会保障和权利的体制,成为制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农的社会化是一个立体式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纵向一体化与横向社会化两个方面。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家化过程消灭了传统小农,通过组织整合和计划经济实现了小农与国家权力的纵向一体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引导着小农进入一个社会化的交换过程之中。正是由于前后相继的两个向度的一体化过程,小农开始进入到一个立体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传统小农开始向社会化小农转变。  相似文献   
8.
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本文拟从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切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探讨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民技术培训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国的农业绝大多数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而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的是小农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业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持,在信贷、供销、技术推广和加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通过服务体系这个纽带的联系,将亿万个小农和市场组织为一体.我国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业大国,农业正全面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之中,组织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强烈竞争,对于高度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而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明依赖自然,人依靠世代传承的经验决定当下的行为。工业文明则超越自然,人按照理想规划社会,决定当下的行为。现代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注重从经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掌握规律,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经验理性特别发达。这是好事,也是弱点,制约着中国社会和社会科学由经验向理性的跃迁。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