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黄州尺牍是他谪黄生涯的如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本真的苏轼。在艰苦的谪居岁月中,他纵情山水,倾心佛老,依旧乐观旷达。他保留着文人雅趣,却也能从世俗生活中发掘出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2.
张利 《金秋科苑》2010,(4):144-144
尺牍一词源远流长,本文择古时尺牍之称谓:书、启、表、帖、笺进行了释义,探析了古代尺牍名称的源流。  相似文献   
3.
张潮交游考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清初文学家、编撰家、刻书家,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力较大。张潮一生极重交情,在当时文人中,以好交游闻名。本人根据张潮编撰的《尺牍友声》、《尺牍偶存》和其他著作的序、跋、评语、题辞等为原始资料,对他们的交往略加考索。  相似文献   
4.
5.
古代尺牍的巅峰出现在宋代,其特点是应用功能弱化,文学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思想内容上向正统文学靠拢,言之有物,承担社会教化责任;艺术上全面自觉,出现了大批形神兼佳的艺术短简,充分发挥了尺牍的文学功能。尺牍开始单行出版、录入文集,正式进入文学传播领域。宋人使古老的尺牍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了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初年,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巨祲,灾荒肆虐,席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饿殍遍野,人尚相食,因灾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达1000万人之多,被灾地区经济民生及自然环境均濒临毁灭边缘,这就是被称作千古奇灾的"丁戊奇荒"。在这场灾难中,以谢家福、经元善、李金镛、金福曾等普通士绅为首,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中心的江南协济助赈团体本着"救灾恤邻,道也"的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募集赈灾善款,同时派遣助赈队伍亲赴各灾区进行慈善救助行动。自光绪三年(1877年)谢家福、李金镛、金德鸿等赴山东灾区赈恤为发端,至光绪十三年严作霖、潘民表、孙传鳸等赴黄河郑州决口及安徽水灾现场义赈为尾声,累计向各灾区通解赈银252.2万余两,活人无数。此次义赈亦成为中国救荒史上首次完全由民间团体自发领导的跨地域、大规模、长时间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苏州博物馆收藏熊其英(等)致谢家福(等)尺牍稿本一组计17封。其中除1封外,余皆为有关光绪四年河南赈灾的通信,是研究河南赈灾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晚清义赈有着重要的帮助。现整理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尺牍,明人沈际飞认为可以压倒流辈。但因“临川四梦”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其尺牍很少有读者问津。汤显祖的尺牍中很少问讯寒暄、达情修好的篇章,更多的作品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不念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的仁爱思想;刚正严明、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值得称道的儒家风范。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尺牍促进了尺牍向文学化、审美化和自主性的方向发展,独具特色:行文圆美流畅,平淡自然;表情幽默谐谑,真诚坦率;用语绝少藻饰,简洁生动;移情于物,意境空灵。  相似文献   
9.
尺牍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尺牍文的渊源和流变,对尺牍文的文体定位和体制演化进行了辨证和评述,并对编选《历代尺牍精华》的方法和原则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0.
晚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使个性之风崛起,在尺牍中,袁宏道真实地展现了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呈现了一个在个性与世俗环境、仕进与隐退的矛盾冲突中,不断追求自适的自适者形象。袁宏道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全然不顾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适生活,而是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使自己真正能够在生活中自适,这体现了袁宏道对个体生命的主动把握,彰显了个体的生命意识与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