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魏玮发来邮件,说到他读书时又想到我们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的讨论。我们的那次课堂讨论过去了多年,此后我本人的思考与研究也没有停止。但已经毕业多年,他对这一讨论仍然记忆犹新,十分难得!  相似文献   
2.
晋国历600年之久,三次勤王,成为周王室的主要支撑者;从晋文公创立霸业起,保持霸主地位达150年;晋是我国法家的摇篮,又是当时封建因素出现最早、最多的国家,由晋分裂出来的魏、赵、韩又把晋先进的封建因素辐射到各地;卜子夏的"儒法兼容"思想,哺育出了战国赵人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形成中国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治国思想;晋还培育出了我国先秦史上音乐代表——乐圣师旷。  相似文献   
3.
师旷劝学     
刘向 《现代语文》2004,(2):14-14
  相似文献   
4.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5.
春秋末期,晋国最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政治家、思想家师旷认为音乐不但能通山川、耀祖宗,自娱自乐,而且是国家、宫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师旷的音乐成就反映了晋国整体的音乐风貌,他在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先秦音乐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子书中,对师旷故事的加工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韩非子>,在<韩非子>一书中,师旷的形象虽然仍留有上古乐师形象的遗存,但他的故事相较此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以师旷为标志的新乐师形象被建构起来了.这种建构根植于韩非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的需求.概而言之就是师旷由官师政教合一时代的多功能人物向官僚体系下音乐方面的专门性技术人员转化.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对照中可以感受音乐的感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其旋律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教育,但是历史上关于音乐亡国的说法比比皆是。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在国君整天沉迷于音乐、音乐背后的“旋律”使国家慢慢陷入到危机中,甚至灭亡。  相似文献   
8.
9.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师旷是同时代人,师旷继承了春秋乐教思想,从政治统治角度提出了乐可亡国说,并对乐可省风、乐通天道的思想作了传奇的实践,促进了省风说的传播.孔子在继承春秋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将乐教引下神坛,对乐教中的神巫成分有所扬弃,注重乐教对人性、人格的完善,发展了春秋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