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含辛 《华章》2011,(6):56-57
有人说,在饥寒交迫、心事煎熬的时候,你不要读张爱玲,因为她笔下的场景会使你有一种奢华的反感。但是,如果你丰衣足食、快乐欢欣的时候,你也不要读张爱玲,因为她讲的故事会让你感觉有一股阴森的冷气透入骨髓,会让你有一种苍凉和幻灭感。  相似文献   
2.
《废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恶之花》。《废都》套用了中国古代言情小说故事结构,主人公庄之蝶经历了四个女性丰富多彩、凄美动人的爱情,爱情破灭,而他却无法参破人生,有如庄生梦蝶,不知蝶是梦,还是梦是蝶,迷失在虚幻之中,莫名而亡。在庄之蝶的幻灭感里有情感的历史,有意志的奋斗,有精神的自绝,而有凄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姜苓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5-106
通过语言、行为、幻灭感三方面剖析霍尔顿身上体现的个性危机与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的疏离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作则对于自已的诗才怀有十足的自信,而对那个所谓“盛世”的黑暗现实则充满了绝望感。他把自己的不遇与广大寒士的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由此而产生了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幻灭感;而细察“天人之际”及自己的经历、遭遇、情感活动等,又必然地在诗人内心引发出双重的孤独感。所有这些,都成了两当轩诗伤感情绪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曼斯菲尔德后期创作的悲剧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以短篇小说见长。"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与以前就迥然不同了。"曼斯菲尔德的后期创作撑起了她"短篇小说界里的乔伊斯"这一声誉。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即是她个人生活的自白。正是由于曼斯菲尔德极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才使得人生的悲剧感在她的小说中得以真实体现。正如战后涌现出的迷惘的一代作家,她加入了探索生活中的悲剧感、幻灭感这一创作行列。因此,她的小说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一种普遍的宿命论情绪。因而幻灭感、孤独感和死亡感构成了她的悲剧性主题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她的后期作品《园会》、《洋娃娃的房子》、《苍蝇》中对幻灭感、孤独感、死亡感的细节描写来揭示其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神秘的战栗     
公元前514年,一位伟大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领百万大军西征希腊。当他登高远眺,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踏桥西渡时,突然萌生出一丝悲凉:如此生龙活虎之战士纵然不牺牲于战场,数十年后也必然化为尘埃。他思来想去,悲从心来,禁不住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幻觉,描写小说人物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反映出小说人物对人生的幻灭感,同时反映出创作主体对旧时代的幻灭和否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无题诗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不同意蕴,从文本上看,它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爱情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深层意义上看,诗人所表现的爱情生活正是怀才不遇、生命的忧患和幻灭感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呐鸥描绘了在都市生活与传统情结挤压下的孤岛上荒诞的男女关系。人们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显现出茫然无措、困惑不解的窘态,在传统情结与物质社会的冲突下,最终导致身体的堕落,灵魂无处所依的极度幻灭感。本文试图通过作者个人境遇、所处环境、道德传统等因素来分析这种“幻灭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赵洁 《保山师专学报》2004,23(6):45-48,70
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进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