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5月,应台湾康轩文教集团邀请,有幸前往台湾交流。行程8天,康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从"校园巡礼""课程交流"到"艺文公演",处处凸显康桥的办学特色,映射台湾办学的严谨,让人不时感受到台湾浸染国学熏陶的底蕴,处处看似闲庭信步,清浅无痕,实则用意深刻,学生所获良多。一、课程设计"雍容自然"台湾的国语课理念"阅读,让孩子视野更辽阔,心胸更宽广!写作,让孩子思考更周延,表达更自信!"在国  相似文献   
2.
人生与积累     
因为有诗词的积累,我们才能够认识徐志摩依依不舍的康桥,感受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体味李煜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因为有历史的积累,我们见识了一代霸王项羽的侠骨柔情,找回了那暗淡已久的刀光剑影,穿越千年听到了箫声和马蹄声。  相似文献   
3.
于一个为爱而生的人而言,观人察物,必处处含情。情到浓时,则会因爱而瘁。品徐志摩,一定会明白什么是浸染在血液中的与生俱来的爱。他爱诗文,是以叛逆父训去了他的"康桥";他爱徽徽(林徽因),即便永远抓不住,冀求真爱的萌芽就足以让他决然叛出家门,斩断了那令他  相似文献   
4.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  相似文献   
5.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地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桔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相似文献   
6.
正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  相似文献   
7.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河的名字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河身迂回曲折,上游有著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留连;有一个老村予叫格兰骞斯德,其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花果累累的树荫下喝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予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下游是从骞  相似文献   
8.
诗歌言短意长,这也让诗歌有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诗歌集合中,优秀篇章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体现了这一文体作为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以形式自由、内容开放、注重修辞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高中语文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只是针对考试,丧失了诗歌本来的意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一、挖掘诗歌写...  相似文献   
9.
JOY 《出国与就业》2009,(11):70-73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倡导终身需要学习的时代,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是个人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往往会成为个人前途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工作几年以后,出国留学将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更高的学习效率。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提高,对于能够在未来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领导型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求,也是与中国打交道的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周杰 《报林求索》2009,(8):60-60
<正>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是徐先生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可他却用一首诗歌轻描淡写后离开了我们,读先生的诗歌,憧憬康桥和属于先生的那个年代。书合人去,先生真的很自私,他把美好、洒脱留给了后世,把故事、人生、爱情,自私地告诉了康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