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澄 《陕西档案》2002,(2):40-41
在延安艺座谈会60周年纪念前夕,我访问了现年89岁陕西唯一参加这次会议的胡采同志,根据他的谈话内容,我又翻阅了有关史料,整理出这篇章,作为学习和纪念。  相似文献   
2.
《陕西档案》2002,(2):46-46
  相似文献   
3.
各地信息     
《陕西档案》2002,(5):46-48
  相似文献   
4.
8月底,我市档案局在富县召开了"延安市县区档案工作现场会",市、县区局馆长、专业馆长和市局(馆)各科长及富县各乡镇、县直部门负责同志共13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我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其实,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曾进行过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温故而知新,回顾40年代那场教育活动,对于搞好现在的“教育活动”会有很大的启发、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辉  令涛 《出版参考》2004,(6):17-17
1942年年初的一天,中国共产党驻重庆办事处来了一群外国记者,他们集体采访了留守这里的中共负责人董必武。  相似文献   
7.
杨兆麟 《中国广播》2005,(12):47-48
2005年12月30日,是全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1940年12月30日晚上7点钟,从延安市以西的王皮湾村,播音员发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响亮呼号,接着,报道了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和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各边区的消息。有如一阵清新的风,吹遍神州大地和东南亚各国,祖国人民和各国华侨为之欢欣鼓舞。稿件是由设在延安市近郊清凉山上的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简称口播部)编辑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市“普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实施“普九”必须抓好七个重点,正确处理好七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下一代》2011,(8):24-24
2011年7月6日,北京育才学校党员教职工和部分优秀学生一行100余人组成的延安寻根红色之旅访问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县的延安保小。育才学校师生一行受到了延安保小师生的热情接待,迎宾的腰鼓队夹道欢迎,将他们迎入校内。安塞县常委、宣传部长屈永峰,以及县教育局局长、真武洞镇镇长和育才学校部分领导出席了两校师生的联谊活动。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产业化机理及其典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产业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单元,其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态功能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水土约束增强、生产效益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亟需推进生态产业化提升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本文从生态资源价值增殖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后的典型实践,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可持续途径。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产业化应遵循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规律、耦合机理以及价值转化原则,依托地理工程技术加快生态资源培育,建立生态产权管理制度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通过资产集中流转、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要素融合等推进生态资产资本化,完善生态市场交易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②延安市部分乡村依托治沟造地工程实现了生态资源培育,探索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路径,已初步形成了高效种养、休闲农业和多元综合等生态产业化模式;③未来应注重地理工程成效管护、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以及构建动态评价机制,补齐产业化过程中的短板,推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