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梳理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习惯用词的现代意义来解读它的古代意义,尤其是一些字形上相同或相似,在文中似乎也能讲得通的字词最容易迷惑我们。比如,《西门豹治邺》里是女子不好中不好一词,如果  相似文献   
2.
不屈的屈原     
深秋时节,鄂渚岸边,湘江奔流,一位诗人,在秋冬的寒风中遥望,在冥冥的森林里叹息。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流放了,想起那没有主见客死秦国的怀王,想起那貌美如花阴毒险恶的郑袖,想起那和郑袖狼狈为奸屡进谗言的靳尚,想起那纵横游说施恩行贿的张仪,想起那软弱无能支持投降的顷襄王……他不禁一声长叹:“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的确,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支持他,他只有怀抱着自己的“蕙兰”孤独前行,他就是——屈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在此,笔者归纳了五种方法,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一)据形推义[名师点津]汉字大多为形声字或会意字,我们可根据字的形旁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人教高中必修三《劝学》  相似文献   
4.
<史记屈原列传>中存在两点疑问,即张仪欺楚一事和辞、辞令、赋的混乱现象.通过比对理出了张仪欺楚的线索,经过分析弄清了辞、辞令、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仪者,魏人也,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对苏秦与张仪二人,有着不同的有欠公允的评价,认为二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甚至认为二人是合谋的同伙,为各自利益打算,最终为天下笑。从《战国策》与《史记》出发,通过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认识和评价二人,可以看出二人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有其过人之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相似文献   
8.
同学小江湖     
马德 《课外阅读》2011,(19):36-37
同学之间,混好了,是好兄弟;混不好,就成了死对头。苏秦与张仪,都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平时,张仪的学习成绩总比苏秦好,苏秦在那些年一直屈居张仪之后。毕业之后,两人便各奔东西。张仪先是在楚国国相的手底下谋事,也合着该他倒霉,有一次,楚相丢了一块玉,大家都说是穷小子张仪偷的,结果,张仪差点被打死。  相似文献   
9.
周国柱 《现代语文》2006,(6):127-127
张仪是战国时期最名的说客,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口才家之一。他出身寒微,靠“三寸不烂之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对社会、对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人们经常说,这里还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到了齐国临淄,见到齐宣王游说抗秦,齐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