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相似文献   
2.
"德业互养",字源意义上是指治业修身与德性修养交发互养,是张履祥对治业修身的人生探索,通过"耕读并重"、"勤俭修身"、"人持恒业"等治生方式,使自己符合"内圣"的要求,达到其经世济人的政治理想。时至今日,重新探寻其治生观,会发现其有着丰富内涵与现实期待,对于引领当今社会风气也甚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珍为清一代著名的学者,其学融汇汉学(考据之学)、宋学(义理之学)于一身,其成就代表了贵州学界的最高水准,有"西南巨儒"之誉。然因其丰硕的文字学、考据学著述成果,与风格特出、情辞兼到的诗歌造诣,其汉学家、诗坛大家的身份广受学界关注,而其学术中重视义理之学的一面常被遮蔽。故厘清其学术思想中汉、宋两种取向的发展轨迹,全面衡量宋学在郑珍学术世界和人生践履中的地位,梳理他精研宋学的师法渊源,尤其是与明清之际世称"杨园先生"的大儒张履祥的关系,对于更全面了解郑珍其人其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他深刻批评明末王学的流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变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履祥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凡各种诗文约有440篇,体例有骚、诗、书札、序、记、题跋、铭、杂记、读书笔记、传记、说、论、见闻等。对张履祥著作的编撰、刊行进行详细的考察,无疑有助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沈氏、张履祥分别在<农书>和<补<农书>后>中论及一系列灾害防治措施.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民要提沟铲地,防治春花灾害;讲究养殖方法,防治猪羊病虫害;经营桑基鱼塘,创业防灾;施肥、编篱,预防盗贼暴徒;推行食疗,去病减灾.在农业经营方面,农民要勤俭持家,备荒救灾;合理策划用地,兴家救荒.在农村社会方面,农家要协调主-佃关系,避免人为灾害.这些论述对中国现代农村建设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学术史上,张履祥和吕留良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都主张程朱理学而批判陆王心学.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在相互勉励,切磋学问中,促成了清初朱子学的发生、发展,形成了共同的学术思想.考察他们的学术往来及其思想,对研究清初朱子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履祥为生活于民间的一介贫儒,生前并未显赫,但他在居乡期间,针对明清易代前后社会的变乱,提出许多针砭时弊的对策,倡导移风易俗,竭力改造桐乡风俗.张履祥对"风俗"的重视,不仅是他对明末清初社会秩序危机意识的一种看法,也是他继承朱子学企图重整社会秩序的一种努力尝试.清初江南地方秩序得以迅速恢复与重建,与基层士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只有这两种选择。--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如果我捉不住他,留不住他,我会让他飞。因为他有自己的翅膀,有选择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权利。--〔日本〕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  相似文献   
9.
10.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他深刻批评明末王学的流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变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履祥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凡各种诗文约有440篇,体例有骚、诗、书札、序、记、题跋、铭、杂记、读书笔记、传记、说、论、见闻等。对张履祥著作的编撰、刊行进行详细的考察,无疑有助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