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的思想。而1000多年以前刘勰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为情而造文”“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等的观点,把这种理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2.
国内有学者提出"一句一个意象"的说法。此种说法有待商榷。形成这种说法的缘由在于重视读者视域中的意象而忽视作者视域中的意象,重视了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的意象观而忽视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的浑整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错误是把对立面统一绝对化,旧教材的错误则是把两极对立绝对化,特别是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绝对化了,殊不知阶级社会源于“心物”对立或脑体分工,把“心物”对立绝对化就是使阶级社会永恒化。再说哲学也只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大派,因此教材对唯心唯物的划分纯属画蛇添足,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也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4.
《物色》篇是专门讨论作家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刘勰所阐释的"心物交融"说主要是从"物、情、辞"三者的联系的角度出发,不仅论述了物对"情"的感发作用,同时也论述了"情"对"物"的驾驭与升华功能,并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辞)置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中加以探讨,从而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而这个过程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徐秀英 《辅导员》2012,(12):32-33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小学生找到写文章的感觉。因为小学生拥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可他们却毫不珍惜,绝大多数没有感觉,也没有给予他们感觉的方法。作文是心灵的反映。生活的笔墨涂画在他们心灵的宣纸上,他们的心灵就会有感觉。当然要留心这"感觉",要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找到这"感觉"。人间世相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要用心去感觉的。有了这"感觉",就会  相似文献   
6.
7.
对意识本性的描述有心理学和物理学两个层次,围绕着这两个维度形成了不同的心物关系理论。在这两个层次之外,对意识的认识还有一个语言学维度,心物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视角的转换,在对事实的知识表述上得到一定的协调。意识表征根植于日常语言结构,在语言系统里,意识的自主性得以表达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在游览时,无论其浅层的感官还是深层的精神,总不免要与景观发生感应交流的关系,游人与景观之间彼此互动,甚至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景区对联中有不少是反映游者与景物之间的感应及交流的。这种心物感应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改变人类心智,使人类超越动物本性的唯一方法,它与大脑有牢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医学及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过去三百年来,笛卡儿是错的,心物不是二元而是一元,当大脑病变时,行为与心智就跟着改变了.脑与行为是一体两面,两相互为因果,交互在作用者.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隐秀”论,强调“隐”与“秀”的契合和“余味曲包”。他在论述艺术创造时,又十分重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强调:虚静”和“窥意象而运行”。这些观点已符合意境的审美规范和创作原则,本认为:意境论当产生于《心雕龙》,“隐秀”便是意境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