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论文从思妇诗的缘起及其诗中有关月亮的情境融合,来论述月亮成为思妇诗中一个重要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游子思妇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异,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则婉转温丽.  相似文献   
3.
《国风》、《小雅》中的征战诗、思妇诗和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的流浪者之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意识。战争有它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它的负作用也昭然可见,周初到春秋这一时期有关战争的诗歌,吟唱出了人们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赏析:《玉楼春·子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啼血的典故起兴,代闺中思妇抒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离情别恨。该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将人与鸟对比...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的基本典籍,《诗经》三百零五篇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对两类诗——以征夫口吻写的诗和以思念丈夫的妻子口吻写的诗的研究,来分析出《诗经》所秉持的战争观,即平静祥和的心态和亲近友善的风气,以及崇尚和平、勤劳,不喜杀伐的文化品格,但又对正义战争积极支持和无所畏惧的战争观念。  相似文献   
6.
南唐词晚于花间词,作品内容虽与花间诸作有相似之处,但作法不取《花间》旧径。故《人间词话》说:“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词至南唐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是雅化,由侧重描绘转向重于抒情,其本质特点是“以意为主”,“词中有我”。李煜词集中代表了南唐词的特点,但开李煜诃之意境、风格先河者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李煜之父甫唐中主李璟。他的词表现了词风转变时期的一些重要特点.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8.
思妇闺怨诗指以书写闺阁中女子怨愁的诗,往往借助"楼"这种意象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思妇闺怨诗词中的"楼"为思妇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象示现的角度上,"楼"与"愁""思"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在意象造型上,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楼"具有沿袭作用,本身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楼"入诗词所形成的感伤情怀,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思妇身份是男权中心文化的一种强行规定,其中体现着男性主宰女性的意图。《诗经》时代的女子还较少礼教束缚,有着较大的活动自由,她们的生活空间也相对广阔,情感状态也多有波折,内心世界自然是立体多变的。同为思妇,她们并不同于后世女子,一味地围绕着丈夫缠绵悱恻,诌媚不已,她们有更广阔的情感寄托,也有自信的情感基础。因而,《诗经》中的思妇之“思”,其实应该是女人之“爱”,而不单纯是无主体人格的单相思。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里“捣衣”一词未能给出具体解释,本文作者就此对“捣衣”的解释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捣衣”进行进一步思考,追溯其风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赋源于西汉时班婕妤的《捣素赋》,此后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捣衣”意象产生了由艳丽到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并对后世的思妇诗和思乡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凄美的秋月“捣衣”,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