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先生您好!您是著名的学界前辈,同时也是诸多青年学子及学者仰慕和学习的榜样,在您的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认定目标、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四十余年里,您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清代档案的编研往往离不开文件真伪等有关问题的考证。文件年月日期、作者和收文者,有的缺少交待或交待不清,内容涉及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有时也会缺少说明,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文件中往往缺少记述。总而言之,几乎每篇都有需要考证之处。  相似文献   
3.
庚子年间,法驻滇领事方苏雅因违反<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强运军火"[1]入滇,致使滇省民众"疑愤"、不满,放火烧毁了德、法教堂,酿成了"昆明教案".笔者拟结合新发现的清代档案,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经光绪皇帝下诏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是,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他的中国名字叫丁韪良。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丁韪  相似文献   
5.
同光之际,沈桂芬主持总理衙门,在洋务人才的选用上持门户之见,与直省之间产生严重分歧,引发直省疆吏的严重不满。尤其在丁日昌的使用上,总理衙门首鼠两端,虽明知丁日昌的洋务才能“冠绝流辈”,却始终秉持过河拆桥的功利心态,有事荐用,事毕即弃,此举不仅使丁日昌的晚年仕途异常曲折,而且恶化了总理衙门与直省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同光之际清朝的对外交涉,成为晚清新旧体制关系变动的缩影,其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曾经是清廷高官,被称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曾经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外逃时充任留京办事大臣;曾经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曾经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派为专使赴日本道歉……有如此经历的人留下的日记,其价值自不必言说。如今这批日记已经落户北京市档案馆,其间的故事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支远早于北洋舰队的强大海军,西方的军史中称其为中英联合舰队。大清国在最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为它准备了巨款,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地为它配置了许多先进装备。成军后,它却在政治的口水战中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8.
刘刚 《兰台内外》2014,(5):22-23
正从1609年萨摩岛津氏一度侵略琉球,再到1879年"琉球处分",经过近三个世纪的谋划经略和十年运作,日本一举吞并延续500多年的琉球王国。然而对于这次吞并过程的细节,日本一直语焉不详。《琉球新报》近日披露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斩不断理还乱的后遗症,特别是在国际关系法和国际人权法层面更破绽毕现。该报质疑称,如果吞并过程违法,今天的日本政府如何面对?驻日美军存在的合  相似文献   
9.
王鑫玉 《兰台世界》2013,(16):117-118
<正>张元济,字菊生,号宵斋,浙江海盐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76),1959年在上海逝世,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商务印书馆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元济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光绪壬辰(1892)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衙门章京等,后来因为参与戊戌变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