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法国作家雨果有一段名言:"有比大海更辽阔的景色,那就是天空。有比天空更辽阔的景色,那就是灵魂的深处。"什么是人的灵魂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由灵魂和肉体两大部分组成,灵魂对应的是理念的世界,肉体对应的是具体的世界。这样,人就有了两个来源:精神和物质。因此,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矛盾体,在他身上精神与物质纠缠在一起,正因为有了矛盾,人的生命、生活才展现出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2.
高中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选人的课中有房龙的《(宽容)序言》。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故事》使房龙走向了成功,同时也在读者和评论家的心目中,形成了房龙是少儿读物作家、通俗作家的定式。即使他以严肃题材,写出了17世纪荷兰美洲殖民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的传记,也被评论家不公的判定为儿童读物。《国民》杂志上的一篇书评文章说:“他那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是写给孩子看的。”房龙认为“通俗作家”的帽子矮化了他,使他心里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4.
著名畅销书作家房龙,虽说入籍美国,但却是地地道道的荷兰人,伟大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虽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血管里却流淌着荷兰人的血。罗斯福的七世祖先克莱斯·梅尔滕森·范·罗斯福,于1620年与一百多名欧洲移民,乘“五月花号”帆船从荷兰移居北美大陆,1644年左右,在新尼德兰定居。所以,罗斯福是荷兰移民的后裔,他曾亲切地称房龙是他的“荷兰同胞”。这两个“荷兰同胞”同年同月出生,房龙于1882年1月14日降临人世,罗斯福于1882年1月30日来到人间。出生时房龙有9磅重,而罗斯福足足10磅。当他们相识于哈佛大学,成为同窗好友时,房…  相似文献   
5.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担任过新闻记者、广播评论员、大学教授,出版过多本历史地理著作和其他青少年读物,如《宽容》(又名《人类的解放》)、《人类的家园》、《艺术论》(又名《人类的艺术》)、《房龙名人传》(又名《与世界伟人谈心》)等。  相似文献   
6.
正一、"故事重构"的定义"故事重构"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一定的角度对原故事进行重新的构建、组织、比较,实现对原故事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的一种教学手段。(一)"故事重构"的思路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时原则小说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故事重构"的时机问题,即在什么时间利用该理论知识,要选取恰当的时机,恰到好处。比如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重构"最好选择在学生对欧亨利式的结局了解后进行。  相似文献   
7.
房龙的《宽容》是一部人类思想史巨著,在该书中,他以机智俏皮的语言描述了在思想史上宽容与不宽容相博弈的过程。宽容与不宽容总是相伴而生,人类时常经受着他人的不宽容,但却又把不宽容施诸于他人。在"理想"、"虔诚"、"道德"等貌似神圣的面纱掩盖下,出于嫉妒、恐慌和自私等各种难以言明的阴暗心理,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异于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百般阻挠新思想新行为的诞生。虽然在当代,不宽容仍然大行其道,但我们坚定的认为,世界终有一天会"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相似文献   
8.
《(宽容)序言》一文,学者对其文意把握不一,教学中的理解也见仁见智,基本上有这样一些观点:一是认为该文旨在表现先驱者的勇于怀疑、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之精神:二是认为本文叙述了守旧与革新之间的斗争故事,表现了两大势力之间的矛盾:三是认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四是认为写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五是提倡理性,宽容异见等。  相似文献   
9.
在《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和《&;lt;宽容&;gt;序言》中,鲁迅先生、俄国作家契诃夫和荷裔美国作家房龙分别塑造了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鲁四老爷、别里科夫、守旧老人三个旧思想、旧秩序卫道士的形象。若将三个守旧形象加以比较分析,可从另一视角来更好地探究作品的主旨及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案头堆放着聘元君的大作《话说西方》,凡十四卷,三百余万字,皆出一人之手,令人钦羡,不胜惊叹。翻阅其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扑面而来,它在叙事中闪现历史的灵动,在求实中藏着思想的火花,我既为作者的才华所折服,又为读书界而高兴,正如文怀沙先生所言:受其嘉惠的读者群众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