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广娟 《课外阅读》2011,(11):295-295
回想鲁迅当年满怀豪情壮志,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救治那些身体病弱和他父亲一样被延误的病人,他远渡重洋去日本学医,他想平时为人们解除病痛,战时去当医生,救治伤员。可是在东京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麻木不仁。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他饱尝了辛酸凄苦,亲历了侮辱和歧视,他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他知道一个国家的落后贫穷积弱,不是因为他的国民身体赢弱,而是他的子民精神麻木、愚钝、不思进取、不去抗争、安于现状、甘于被奴役被压迫。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青年毛泽东受其影响,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侠义精神进行了研究。认为:侠义精神与文人思想感情的高度一致性,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旨在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的侠义行为和为国为民的侠义信条;由于近代国家内忧外患和革命需要,仁人志士将侠义精神作为救国救民之道,侠义精神也由此迎来了发扬光大的暖春。研究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特质,促进当代体育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5.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0,(7):3-3
<正>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1905年上中学起,他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冬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本秘密发起成立了革命团体神州学会。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夏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历经曲折。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谋求思想的解放,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成为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投身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过程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读完《藤野先生》,藤野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从鲁迅的叙述中,尽管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但是这种思想转变既来自于自己的爱国思想,更来自于他的冷静清醒。鲁迅,这个来自弱国的学子到强国求学,他的目的始终没变。无论在东京,还是在仙台,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特别是改造国民的思想和灵魂而来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求学回来,救治像我父亲那样被误治的病人,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之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变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相似文献   
8.
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遍布全市各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革命战争年代,全市40多万英雄儿女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英勇奋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老区精神,即爱国爱党,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相似文献   
9.
杨雯 《神州学人》2005,(7):40-4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革命活动中,留下了许多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仁人志士赴海外求学的历史足迹。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之际,本刊特发此文。  相似文献   
10.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创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一个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使他改变了初衷。片中。中国人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枪杀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同胞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