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渔的拟话本,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代表了清拟话本文人化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李渔的拟话本为代表,话本小说的主流一改通俗化的特点,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晚明小说《禅真逸史》是一部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文人之作。宗教是作者结撰故事的出发点,也是用意深契所在。无论是书中僧道形象的矛盾塑造、叙事结构的跳跃书写,还是思想主旨的三教合一,都暗含作者自身的思想印记,揭橥世俗利弊、反映时代思潮、抒发救济理想,传达出文人的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3.
“冯小青传记”的创作几乎贯通了明清“冯小青现象”的始终,参与创作的文人至少十七人,现存十四则流传于世.文人在“冯小青旧传”的基础上对其人其事进行了演绎.在对“冯小青传记”的演绎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文人化、清代前中期的才子佳人化之后,冯小青其人在清后期的“后传”中确立了恪守家礼的贤妻形象.这些演绎蕴涵了文人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时代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钟馗形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图像符号,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钟馗原型出自上古傩仪,钟馗传说的形成是在汉魏之际,随着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生动化、世俗化,钟馗这一形象彻底完成了从原型到传说的转变,并随着宋代民俗文化的兴盛与宋代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丰富多彩。钟馗画应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而产生,在民间年画、宗教绘画、文人绘画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形象体系,有些形象还依靠粉本的流传使其延续和传承变得更为稳定。元代以后,文人在对钟馗形象的关照中有了强烈的代入感,钟馗开始以失意文人的身份深入人心。明代文物画的文人化,是钟馗画文人化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5.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陈会英 《文教资料》2010,(25):101-102
中国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它的语言风格、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也都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典雅、从通俗化到文人化的过程。针对戏曲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从体制、曲体、剧作题材、作家主体意识等方面对戏曲创作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天眼》多角度地反映了当代大学校园知识分子的生活,剖析了各类知识分子的灵魂,揭开了儒林的心灵秘史,溶入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作品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天眼》吸取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艺术精华,是一部颇文人化的小说,是当前非常及时的一部长篇力作。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5):47-50
在南曲文人化过程中出现的"汤沈之争",聚讼的焦点在于曲这一文体的本质属性是音乐性还是文学性的问题。这代表着文人曲家已经将曲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来确立其不同于传统诗文词的特征。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人曲家更强调曲体的文学性,以沈璟为首的则更强调音乐性,最终达成了"合之双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朝文人化园林的建造设计,非常注重整体布局,最大限度地描摹自然,将文人的情怀寄情于自然之中。文人化园林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隐逸生活,同时还具有其他多样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