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司马迁笔下一篇较为特殊的文章。作者的叙事较少,而传主的文赋却选录极多。前人认为这是由于子长极为喜爱相如文赋所致,但从全篇的行文结构、作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及该文与《屈原贾谊列传》比较阅读而言,实非如此。司马迁选录相如的文赋,并非是欣赏其中雍容华丽的辞章的表层形式,而是结构全文的需要,也是借他人之文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司马相如本人,司马迁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中肯但并不褒扬的客观态度,并不是"心折长卿之至"一语所能道尽。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能够进入杜牧的创作视野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现实和心理原因的,这既是对帝王宫殿的一种心理默认,又符合了文赋这种新兴文体的创作要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集中描绘了一个奇特的人间"仙境",引出神秘的阿房宫主人,实际上是逐步揭露了这一梦想中的仙境其实是建筑在暴力基础上的,借古讽今,告诫封建帝王要在人间造"仙境"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重蹈亡国的覆辙。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文大国、诗文王国,诗词文赋浩如烟海。即使选之又选的高中语文必修本、选修本、读本等,学生要阅读的文本仍然不在少数,也仍然存在教与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究其  相似文献   
4.
<正>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意思是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为文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因宜适变"。写作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而阅读则是据"言"知"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文学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理论主张,并以出色的创作成就引领文学革新走向成熟和兴盛,使得文赋在形式上突破骈赋、律赋的格式束缚,向着质朴化、散文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文赋、精通音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性文学家。后人谈到李清照总会不经意间想到她的"绿肥红瘦""凄凄惨惨戚戚",其词有"易安体"之称,  相似文献   
7.
“春女思,秋士悲。”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一个永恒的主题。秋风,也成为古代诗词文赋中常用的物象,但是,在古代诗词文赋中,古人很少直接以“秋风”称之,取而代之的是“西风”,如: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王维的文章没有正确的认知。本文主要针对王维的文赋创作进行探讨,帮助人们对王维本人以及其文章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不是只能看到他的诗名。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摆脱经史哲典籍束缚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的性质、创作主体构思、物化表达及作品形态、风格进行完整系统描述的专论。《文赋》不但开了创作独立文学理论的先河,更体现出迥然不同的创新思想。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文赋》表达形式新颖、整体创作理论以及创新性思维模式:追求独创性的诗学理念;食古而化的诗学承袭观;对传统儒学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