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2.
近读王献永先生所作《戴名世与桐城派》(《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获益匪浅。然亦有几点感想提出以就正于王先生及读者诸君。一要讨论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何谓桐城派,好有个循名求实的原则。王文说: 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学倾向和渊源。  相似文献   
3.
"雅洁"说是桐城派初祖方苞在古文写作语言形式上的要求,"义法"说体现了方苞古文理论的方法论意识,而"雅洁"说是"义法"说在文章风格上的体现和必然要求,是方苞推尊古文文体的重要理论支柱。本文以方苞的名篇为例,分别从内容和风格上探讨方苞的"雅洁"说理论,在论述"雅洁"说优点的同时,指出了"雅洁"说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清初倡导"清真雅正"审美风尚的过程中,桐城派的先驱人物戴名世以其悲剧性的结局成为文学归雅运动中的牺牲者,为桐城派"雅洁"文风的确立树立了反面的鉴戒;深受戴名世影响的方苞则成功利用了清廷官方平台竖起"桐城义法"大旗,总结古文创作及其美学理论,奠定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美学基调。正是桐城派对清初审美风尚的理解、阐释与利用,桐城派才得以在清初成为古文正统并影响此后文坛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5.
方苞所作人物传记、逸事、墓志铭等均为史体之文,其历史叙事以义理为宗,注重人事别裁,强调叙事之法,将义理、事理、文理有机融合起来。义、事、文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不仅呈现出方氏之圆而神的叙事境界而且集中体现了其"义法"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方苞作品     
《体育世界》2014,(2):F0003-F0003
方苞,男,1957年生于浙江杭州。1988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同年为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国家公开刊物发表作品90余幅。  相似文献   
7.
读书,大抵不是一件强按牛头喝水的事情,需要自觉。康熙时的朱竹归田后,时值荒年,邻居"讶其日午无炊烟",乃"叩门馈以豆粥",发现他还是"书声琅琅不辍"。方苞以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人家来探监,他便借此"谘经诹史"。狱友说:"君纵忘此地为圜土,身负死刑,奈旁观姗笑何?"判决书下来,方苞还在神态自若地读《礼经》。有人把书扔到地上,告诉他:要杀头了!方苞答:"朝闻道,夕死可也。"往前看,做官时的黄庭坚也是如此,刘声  相似文献   
8.
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总结《左传》特有的文法。方苞评点《左传》以义为经,以法为纬,注重对《左传》文章段落结构分析,这种独特评点方式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李文渊师事方苞,他对《左传》的评点在很多方面都与方苞一脉相承。当然李文渊的评点也有独特之处,他更加注重从篇法的角度梳理出《左传》在段落上的起承转合关系,他的《左传评》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分析也比方苞深入。  相似文献   
9.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0.
桐城派散文家戴名世和方苞都有一篇描写雁荡山的作品,各具特色。本文将两篇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试图说明这两位作家不同的身世经历,如何造成他们各不相同的创作心态,并影响着作品的立意、取材与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