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各国文化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友人梁实秋函中附有一组旧诗,过去一直被忽略。其实解读这些诗作,对于研究一多先生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好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和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3.
1916年10月通信标志着陈独秀与胡适关于新文学的讨论达成了一致,于是二人携手,两个月之后发动了声势浩荡的"文学革命"。这次通信是以陈独秀对胡适的妥协而结束的。陈独秀作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向"文学革命"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文学观"做一番调整,这样的"调整"在此次通信中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元中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68-71,85
对于新诗,鲁迅起初是给予了热情支持的,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在理论上积极呐喊助威,但是他的态度后来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性情、学养有关,但更与他对于新诗日渐深化的认识紧密相连。鲁迅和新诗的关系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典型或曰代表。考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典型或曰代表的“返古”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于新诗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与旧诗之争,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就给新旧体诗对立的局面划上了句号,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旧诗新话》在评选内容上,诗、词、曲、歌谣并重、新旧杂存。在诗歌内容上,主张反叛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但是,在肯定妇女解放意识的同时,也欣赏妇女对封建礼教的遵从;既欣赏反映劳动阶层苦痛生活、揭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良的作品,也津津乐道游戏消遣性文字。在诗歌形式上,即强烈要求诗歌使用白话,冲破音韵、格律的传统束缚,又力图证明无韵、白话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甚而承认自己对诗歌的外形律并未忘情。新旧掺杂,承旧启新是它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旧诗如何接轨,创造一种既不有悖传统诗歌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当代诗歌呢?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诗。  相似文献   
8.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9.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削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丁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旧诗新话>在评选内容上,诗、词、曲、歌谣并重,新旧杂存.在诗歌内容上,主张反叛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但是,在肯定妇女解放意识的同时,也欣赏妇女对封建礼教的遵从;既欣赏反映劳动阶层苦痛生活、揭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良的作品,也津津乐道游戏消遣性文字.在诗歌形式上,即强烈要求诗歌使用白话,冲破音韵、格律的传统束缚,又力图证明无韵、白话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甚而承认自己对诗歌的外形律并未忘情.新旧掺杂,承旧启新是它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