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史学的惩劝功能及其在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呈现历史学家编撰史书,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惩劝意识”,希望借此来宣扬伦理道德,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孔子编《春秋》,把褒贬寓于世事之中,借微言而显大义,使“乱臣贼子惧”[1],这种“春秋笔法”成为后代史家们追慕的典范。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2]唐代的刘知几认为:“史之为务,申以劝戒,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3]史学这种能供千秋万代评说从…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对中国的文学是总结是归纳。总结的是前世的文学创作,其中对于孔子修《春秋》所使用的"春秋笔法"有其独到的评论,并且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春秋笔法在当时的发展;归纳的是文学创作方法,在其中显现了"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评点家对小说叙事“春秋字法”的揭示,对直书、曲笔艺术的探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小说叙事“春秋笔法”理论。这些理论本身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话语,具有巨大的理论活力.亟需我们深入发掘并加以系统、规范地整理。  相似文献   
4.
胡大海 《今传媒》2011,(6):131-132
本文借古代史官所提"春秋笔法"这一专业术语,来探索其在当下新闻报道中的巧妙应用。"春秋笔法"在语言平面上的不显山露水,在表达平面上的微言大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不便于秉笔直陈的新闻报道之中。巧妙地运用"春秋笔法"既不辱新闻公正报道的使命,同时也维护了新闻媒介自身的权益。但是春秋笔法的软肋又决定了"春秋笔法"敢怒而不敢言的悲剧。文章最后陈述了"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弊端,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在使用"春秋笔法"的时候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陵南纪事》以双重视角观察生活 ,既从现实层面肯定现实的合理性 ,又从理想层面否定现实的荒谬性 ,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复杂性 ,成功地为时代立传。小说在平和的叙述中内蕴了多种启迪、警示意义 ,值得文坛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乡俗之学彰显"礼"富阳东坞山村,一个不起眼的江南小山村,位于杭州城郊的交界处,唯一有名的就是"金衣"豆腐皮。2008年,村里的几个农民找到了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的吴宗杰教授,希望他来试着挖掘整理东坞山的文化遗产,而批判话语专业出身的吴宗杰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批判话语看似跟文化遗产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其实  相似文献   
7.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春秋笔法"是春秋史官发展出的一种价值评判方式,并在《春秋》中得以丰富。其中,"常事不书"始指对四时常祀中的礼崩乐坏进行关注,后也指对所有违犯了礼仪精神或常规的社会现象进行关注,所载录者即为"异辞"。"隐而不书"是对整个事件或事件中部分因素的失载,是建立在职业史官的原始叙述之上的二次叙述。除了亲疏避讳的目的外,它实际上是将事件留在历史的阴影处,借此表达史官的臧否态度。"爵号名氏褒贬说"和"一字褒贬说"这两类笔法都是一种"异记",其功能如同载录灾异的"记异"。史官在天命的支持下,利用职业传统,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并为后世儒家取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史学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的特点是:秉笔直书、褒贬分明、经世致用、宣扬大一统、爱国忧民和文史并重。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传统史学在往日治国安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